痔瘡又叫痔核。從字意上解釋,痔是突起的意思,凡肛門內外突起的柔軟腫物都叫痔瘡。
突起的本質主要是肛門直腸區域性的靜脈叢曲張、擴大。痔組織內不僅有大量的高度迂曲擴張的靜脈,同時痔內間質組織水腫,伴炎細胞浸潤,部分血管內有血栓形成。
痔瘡以齒線為界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齒線是肛門和直腸的交界線,距肛門緣約3~4釐米,形如鋸齒。發生在齒線上的叫內痔,發生在齒線下的叫外痔,橫跨齒線上下的叫混合痔。外痔根據性質不同又分為結締組織外痔、靜脈曲張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 。
1、怎樣知道自己得了痔瘡?
得痔瘡後最常見的表現是大便時肛門內帶出或噴出鮮血,嚴重時有柔軟的腫物脫出,肛門潮溼或瘙癢,或肛門外有腫物疼痛。
早期內痔的主要表現是大便時肛門出血,血量較多,血色鮮紅,有時點滴而下,有時如箭噴射,無疼痛和其他不適,有一定週期性。出血日久可引起貧血,患者感到頭暈、氣短、疲乏無力、精神差。內痔發展到中期,除出血外,大便時會有痔核脫出肛門外,便後痔核可自行恢復原位。
內痔發展到晚期,大便後痔核脫出肛門外不能自行回到原位,需用手推回。嚴重時咳嗽、行走也會使痔核脫出肛門外。經常因分泌物增加刺激肛門而感到肛門潮溼、瘙癢。如果痔核脫出後沒有及時送回,時間一長,會腫痛起來,甚至出現壞死。外痔在發炎或形成血栓時會感到劇烈疼痛。
2、痔瘡什麼時候必需治療?
1980年一位外國學者在一次痔的專題研討會上總結說:“不要對沒有肛門體徵的症狀進行治療,也不要治療沒有症狀的肛門體徵”。
肛門體徵是指肛門區域性檢查發現有痔改變,症狀是指便血、脫出、肛門潮溼、肛門瘙癢及肛門疼痛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只有症狀和肛門體徵同時具備才有治療意義。
一般認為,痔瘡僅有區域性體徵,並非需馬上治療,但當痔瘡出現臨床症狀時儘早治療還是十分有益的。如痔瘡出血,日久不治會導致惡性貧血,給身體造成嚴重損害;痔瘡脫出,若不及時治療,很可能會出現痔核脫出嵌頓壞死,不僅疼痛劇烈,還會引起大出血,手術後留後遺症。但有一點必須糾正,一些廣告上說痔瘡不治會引起或誘發直腸癌,這一說法是錯誤的,直腸癌被誤診為痔瘡的案例是存在的,但沒有因果關係,這是在混淆概念。
3、治療痔瘡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優缺點?
痔瘡的治療方法種類繁多,五花八門,但大體可歸納為藥物療法、手術療法和物理療法三大類。
(1)藥物療法:主要用於輕度痔瘡或較重的痔瘡而不宜手術的患者,可以緩解症狀,暫時減輕痛苦。經常便祕的患者,可服用麻仁潤腸丸、防風通聖丸、通便靈、液體石蠟等潤腸通便藥物,或用乳果糖和杜祕克來軟化大便,也可用番瀉葉、枇杷葉、杏仁各3克每日泡水代茶飲。
經常便血者,可服用地榆槐角丸、雲南白藥或荷葉丸等中成藥;用槐花泡水代茶飲;用痔瘡栓納肛或用九華膏、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外敷也可。便血較多服四物湯加地尉炭和仙鶴草,或用安絡血及維生素K。痔瘡反覆脫垂者,便後用五倍子、明礬、朴硝、荊芥各10克煎湯薰洗,然後輕輕將其送回肛內。如還納困難,可先用石臘油或九華膏外敷,再慢慢推揉送回肛內。
痔瘡脫垂者還可配合服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丸等。若痔瘡發炎腫痛,服五味消毒飲、止痛如神湯,區域性用祛毒湯或花椒鹽水外洗。分泌物多服萆解滲溼湯。感染時服三黃液或使用抗生素。貧血服富血鐵。
注射療法是一類特殊的藥物療法,是將藥物製成注射劑直接注入痔內,或硬化萎縮,或壞死脫落來起到治療目的。對於單純的輕中度內痔,注射法完全可以達到治癒效果。優點是痛苦小、療程短,但操作不當會出血或直腸狹窄。
枯痔療法也屬於藥物療法,是將一些有腐蝕作用的藥物製成釘劑,將這些釘劑插入痔核內使之枯萎脫落。如宋朝的醫學著作《太平聖惠方》記載用砒霜黃蠟攪拌均勻,捻為條子治痔,就是這種療法。此方法在我國70年代臨床使用較普遍,由於治療過程中易引起區域性壞死感染大出血,現在已很少使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本已逐漸被淘汰的方法,現在在一些地方被改頭換面後製成膏劑用來外塗,並說無痛苦無後遺症。事實上用這種方法治療後,大量患者出現劇烈疼痛,區域性大出血,肛門面板缺損等不良反應。
(2)手術療法:是目前臨床採用的最主要方法,其原理是通過切除或結紮將痔瘡直接去除。其優點是精確性和徹底性高,但具體術式和術者的臨床經驗和熟練程度對效果會產生很大影響。
物理療法是利用聲、光、電、熱、磁等物理學效應,使區域性組織蛋白凝固、電凝止血、電灼切割、組織變性、壞死脫落萎縮得到治療痔瘡目的。現大致有液氮冷凍、鐳射、微波、紅外凝固、電子(低頻、高頻、射頻、電容場、電離子透入、電動振盪)等。
(3)物理療法:最多隻能用於輕度的痔瘡或作為手術療法的補充,其中有的方法其痛苦性和併發症不僅存在而且要大於手術方法,千萬不要被其“不住院、不手術”的外衣迷惑,機器不是萬能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