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感染性疾病中心 副主任醫師 白浪

  產前預防

  一般措施

  (1)生育前的評估;(2)保護胎盤屏障的完整性:在孕期要避免腹部碰撞擠壓,避免羊膜腔穿刺;(3)避免過期妊娠,分娩時胎齡的延長增加了高效價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宮內阻斷失敗的風險;(4)先兆早產發生後應儘快行剖宮產。

  被動免疫

  注射HBIG能啟用補體系統,增強體液免疫,降低病毒量,其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報道不一,多數認為效果明確,但是否常規應用目前尚未形成共識。Shi等[1]系統地回顧了從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近6000例使用HBIG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認為有高度傳染性的HBV攜帶者母親在懷孕後期多次注射HBIG,能有效和安全的預防HBV宮內傳播。黃英等[2]將172例HBV陽性孕婦所分娩的新生兒分為3組:A組孕婦及其新生兒聯合使用HBIG;B組僅新生兒使用HBIG;C組孕婦及新生兒均未使用HBIG。三組新生兒出生後均在016個月時肌肉注射乙型肝炎疫苗。7月齡時,A組嬰兒HBsAg陽性率(1.72%)低於B組(11.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認為HBsAg陽性孕婦及新生兒使用HBIG免疫效果優於未使用者。而韓忠厚等[3]認為HBsAg陽性母親在妊娠晚期注射HBIG進行母嬰阻斷是無效的,Sinha等[4]認為沒有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能夠證實妊娠後期給母體注射HBIG可以減少HBV母嬰傳播。

  抗病毒治療

  高病毒載量是乙型肝炎母嬰阻斷失敗的主要危險因素。作為孕婦被動免疫及新生兒出生時主被動免疫的補充阻斷措施,核苷類抗病毒藥近年來受到重視,以期降低宮內傳播的發生率。孕產婦抗病毒治療適應證[4]包括所有肝硬化者、妊娠晚期HBV DNA>107拷貝/ml者、既往有HBV陽性嬰兒生產史且HBVDNA>106拷貝/ml者均需要抗病毒治療。國內外乙型肝炎孕婦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抗病毒阻斷母嬰傳播研究結論樂觀。Jiang[5]和祝美琴等[6]回顧了1996-2009年間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的相關文獻並進行了Meta分析,共有1005位慢性乙型肝炎合併妊娠的患者,結果顯示妊娠期間不同時期使用拉米夫定治療,新生兒的HBsAg陽性率顯著低於非拉米夫定組(9.7% vs29.8%),從孕24、32周起使用拉米夫定能有效提高HBV宮內感染的阻斷率;從孕36周起使用拉米夫定與空白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HBIG比較,孕晚期使用拉米夫定顯示HBV宮內感染的阻斷效果有優於HBIG的趨勢。表明拉米夫定對減少HBV的母嬰傳播是有效和安全的。Xu等[7]報道,一項隨機、雙盲、多中心、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顯示,妊娠第32周給予母體拉米夫定治療可以明顯降低新生兒HBV感染。韓國榮等[8]報告120例HBVDNA≥107拷貝/ml、HBeAg陽性妊娠婦女從第20~32周開始給予替比夫定600mg/d治療,對照組100例不抗病毒,在新生兒給予主-被動免疫基礎上,(隨訪至7月齡)治療組患者分娩的新生兒發生圍生期傳染的概率低於對照組,分別為0和8%(P=0.002),未有不良事件發生。張麗菊等[9]報告妊娠後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31例給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30例為對照,不給予抗病毒藥物。結果顯示,替比夫定組母體HBV DNA水平較服藥前明顯下降,且明顯低於對照組(P<0.01)。兩組新生兒7月齡時HBV感染率分別為0和13.3%。

  2009年歐洲肝病學會(EASL)指南肯定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核苷類藥物在妊娠期應用的安全性[10],妊娠中出現乙型肝炎發作或高病毒載量,可使用B級藥中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替諾福韋[4]以阻斷母嬰傳播,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11]亦有共識。恩替卡韋、阿德福韋在動物實驗中證實有胚胎和胎兒毒性歸入C類,通常不用;干擾素由於具有抗增殖作用在妊娠期間應禁用。抗病毒治療開始時間及持續時間:對於肝硬化患者,懷孕前即開始抗病毒治療,妊娠全程及產後較長時間均需持續治療[4]。而對於非肝硬化者,妊娠32或34周開始抗病毒治療,持續至分娩,或至產後4周再根據病情決定是否繼續[4,5,7]。

  產中預防

  降低產時傳播的措施包括:減少新生兒產傷及羊水吸入、縮短分娩時間、嚴格無菌操作等。分娩方式對母嬰傳播的影響尚無定論,目前多趨向於提倡陰道分娩。現有研究[4]大多認為剖宮產不是阻斷HBV母嬰傳播的有效措施。王慧華等[12]對有關分娩方式7篇文獻中共1435名研究物件進行Meta分析,評估乙型肝炎主動和被動聯合免疫嬰兒的娩出方式對嬰兒HBV感染率的影響。結果自然分娩組831名嬰兒,感染HBV陽性率為7.34%;剖宮產組604名嬰兒,感染HBV陽性率為4.80%。嬰兒HBV感染率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張薇莉等[13]也認為孕婦的分娩方式與肝功能狀態對HBV母嬰傳播無影響。Yang等[14]認為剖宮產較陰道分娩能有效的減少HBV母嬰傳播(10.5% vs 28%,P<0.01),但由於分組上缺乏隨機和盲法,使剖宮產預防HBV母嬰傳播的作用尚不確定。

  產後預防

  目前採取的新生兒主動免疫及被動免疫主要是儘可能減少圍產期感染及哺乳期感染,是預防乙型肝炎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我國已形成共識[6]。對於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後24h內儘早注射HBIG(劑量應≥100IU),同時在不同部位按序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劉崇柏[15]報告,阻斷圍生期傳播,單用乙肝疫苗阻斷率為70% ~80%;HBIG阻斷率高達90% ~95%。André等[16]認為出生後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或主-被動聯合免疫都能阻斷90%的母嬰傳播,HBIG只是在體液中阻斷HBV進入細胞,最有效防止傳播的接種程式是在出生後24h內儘早接種,故注射時間是關鍵。

  小結

  目前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機制尚不完全明確。防治措施目前達成共識是:每個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出生後儘快進行主-被動聯合免疫,對於HBsAg和HBeAg雙陽性或HBVDNA高載量(≥2×106IU/ml)的孕婦可在妊娠末3個月時接受替比夫定替諾福韋抗病毒治療[4]以提高阻斷率。對於是否在孕期進行HBIG被動免疫目前無共識。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