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副主任醫師 李廣闊

       腹股溝疝是小兒最常見的外科疾病,系先天鞘狀突未閉所致,幾乎均為腹股溝斜疝。疝修補術佔小兒外科手術總數的 15% 左右,經下腹橫紋疝切開、內環結紮術作為其經典術式已沿用至今,雖複發率不高(1%),但因開放手術需解剖腹股溝將疝囊與精索血管和輸精管分離,不可避免造成損傷引起陰囊血腫或水腫、甚至引發醫源性隱睪。
  近20年,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在小兒外科實踐過程中得以證實,以其不解剖精索結構、可確定對側隱性疝並能同時處理兩側未閉鞘突的優勢而在世界各地得以快速開展並不斷改進術式。
  一、腹腔鏡的診斷價值(Laparoscopic diagnosis)
  1992年Lobe和Schropp 首先應用2mm 腹腔鏡經臍放入腹腔探查無症狀的對側腹股溝內環情況作為一種診斷工具。此後一系列報道經開放腹股溝疝內環或通過臍途徑使用膀胱鏡或腹腔鏡來確定對側鞘突未閉。其中,經腹股溝途徑插入120°硬鏡是最常用的診斷工具。
  藉助探針、內鏡拉鉤、或其他輔助器械檢查,更有助於進一步提高腹腔鏡對可疑未閉鞘突診斷的有效性。因此,腹腔鏡診斷鞘突未閉的敏感度為99.4%,特異度為99.5%,可作為診斷腹股溝疝的金標準。

  內環形態學的差異以及鞘突未閉能否形成疝的內環尺度判別可以通過腹腔鏡進行評估,這對那些應當進行手術治療的鞘突未閉也有指導意義。
  所以,相關研究不但證明腹腔鏡手術的及時有效性,而且終止了人們關於是否需要探察對側腹股溝可疑鞘突未閉的爭論。此外,腹腔鏡技術還可明確可疑復發疝和絞窄疝的病變特性、小兒罕見的直疝和股疝以及其他伴發的異常情況。
  二、腹腔鏡腹股溝斜疝修補術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orrhaphy)
  1990年Ger等首先在腹腔鏡下使用金屬夾關閉小獵犬的內環,證明此類手術的可行性,由此開始腹腔鏡技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時代。
  根據疝內環關閉的方法可分為腹膜內和腹膜外結紮兩類,前者需要腹腔內套扎或縫合(橫斷或不切開內環),後者需要體外結紮或縫合完成手術。此外,還可以依據套管數量分為三孔、二孔和單孔技術。
  1、三孔腹腔鏡技術(Three-port laparoscopic techniques)
  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起初由於擔心損傷精索結構開始僅限於女孩,1997 年 El-Gohary首先報道女孩腹股溝疝內環套扎術,隨後在男孩的手術應用中證明該技術無論是治療復發疝還是嵌頓疝都不會造成重要結構的損傷。

  (1)疝囊翻轉內環套扎術(Inverted sac with the internal ring endolooping)  於患側套管放入抓鉗從疝囊底將疝囊牽入腹腔內翻,從對側套管放入 Endoloop 套扎疝囊頸部,無需鏡下縫合及打結,此法僅適應於無需解剖腹股溝結構的女性患兒。
  (2)單純內環縫扎術(Pure suturing of the internal ring) 早期開展腹腔鏡疝修補術最常用的方法,在不必進行疝囊分離的前提下進行內環縫扎,在腹腔內使用間斷“Z”字或連續荷包縫合關閉內環。一般只縫合腹膜,這種方法需要掌握體內縫合專門技術。
  開始因怕損傷輸精管或生殖血管,縫合時遺漏此處腹膜間隙而造成複發率較高 (3%-5%)。為使手術更安全並減少疝復發,Chan 等採用腹膜外間隙注射水分離技術使內環後壁腹膜浮起與精索血管和輸精管分離以便無張力完全縫閉疝缺損從而明顯減低複發率。
  (3)疝囊橫斷的內環縫扎術 (Hernia sac transection and intracorporeal ligation)  因單純內環縫扎術複發率較高,2004 年 Becmeur 等遵循開放疝手術原則橫斷疝囊縫合修補內環,2012 年 Boo 等報告 202 例病兒無術後復發。
  該法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除不必開放腹股溝外,其餘步驟基本相同。由於需要進行內環解剖,該術式對於術者的鏡下操作能力要求更高。
  (4)腹膜瓣翻轉修補術(Flip-flap herniorrhaphy)將疝囊前方及外側半周腹膜解剖分離向內側覆蓋疝缺損縫合修補,形成一個單向腹膜活瓣可以阻止腹內臟器進入疝囊並允許疝囊內液體流入腹腔,從而預防術後鞘膜積液。
  儘管該方法在技術上和生理上構思較好,但是有報道懷疑其安全性和成功率,因為在縫合過程中容易造成血管損傷及瓣膜斷裂。
  2、兩孔腹腔鏡技術(Two-port laparoscopic techniques)
  隨著對微創理念的認識加深和腔鏡技術進步,為減少傳統腹腔鏡手術多個切口的創傷並改善美觀,小兒腹腔鏡疝修補術也在不斷改進,不但可減少一個手術戳孔單手操作完成腹腔內環縫扎;還可利用各種改進疝手術器具經皮穿刺體外操作進行腹膜外結紮內環,較經腹腔內縫扎更簡便,易於初學者掌握,在臨床上得到更為廣泛地應用。
  (1)兩孔腹腔內環縫扎術 (Two-port techniques with intracorporeal suturing) 2001年始李龍等採取兩孔技術,使用單手操作下經前腹壁匯入縫合針線,在腹腔內荷包縫合關閉疝缺損。2011年Zhou等改進經臍兩孔腹內縫扎完全關閉76例腹股溝疝取得良好效果,但因操作器械與腹腔鏡均在臍部比較擁擠,單手持針腹內縫合、打結困難,費時費力,為避免刺傷精索血管或輸精管會遺留腹膜間隙可能導致復發,所以,這一技術應用報道較少。
  (2)經皮腹膜外內環結紮術 (Laparoscopic percutaneous extraperitoneal closure, LPEC) 為克服腹腔內縫合與打結的技術困難,人們開始探索經皮穿刺腹壁體外內環結紮術,1995 年 Takehara 等開始經皮腹膜外內環結紮術。
  已有報道使用各種自制疝針、Endoclose針、GraNee 針、Reverdin骨穿縫合針、硬膜外針等作為疝縫合器具,這些疝縫合器具在腹腔鏡監視下經腹股溝區面板穿刺進入術野,使用另外一個抓鉗輔助在腹膜外依次環繞內環的內側和外側各半周完成荷包縫合,將結紮線置入和移出環繞內環,然後將線的兩端從手術部位牽拉,在體外打結後將線結埋於皮下,這種技術不必再使用第二個輔助操作戳孔。
  目前此項術式仍為最常用的小兒腹股溝疝修補術並趨於向單切口或單孔腹腔鏡技術發展,更便於巨大疝、復發疝和嵌頓疝的處理。
  3、單孔腹腔鏡技術 (Single-port laparoscopic techniques)
  (1)內鏡輔助皮下縫扎術 (Subcutaneous Endo-scopically Assisted Ligation,SEAL)    在開展小兒腹腔鏡疝手術的早期,人們即開始進行單孔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嘗試。
  1994 年李蘭芝等在單純腹腔鏡監視下使用大號三角帶針縫線自內環體表標誌經皮進針繞內環在體外完成內環和腹壁組織縫合結紮,但其併發症發生率 (15.7%) 和複發率 (4.3%) 較高,因縫針經皮進行內環腹壁縫扎時,為避免損傷精索血管及輸精管不得不跨過,難免遺留腹膜間隙,可能導致復發。
  2008年Bharathi等使用腰穿針在腹膜外間隙注水分離以抬起精索結構覆蓋腹膜,然後兩次縫扎以期完全包繞內環缺損避免損傷並降低複發率。
  2012 年 Li 等採用普通縫針結合內鏡鉤針改進這一技術完成 1107 例小兒腹股溝疝取得較好效果。
  (2)經皮內環結紮術 ( Percutaneous Internal Ring Suturing,PIRS)  2006年Patkowski等報道在單孔腹腔鏡監視下將不可吸收結紮線一端放入 18 號注射針鞘內經腹壁刺入,由內環一側腹膜外潛行將結紮線環預置於腹內,退出注射針帶線再於內環對側穿刺進腹放入預置線環內將第二根結紮線套出體外收緊打結置於皮下。
  因怕誤傷精索結構也難免遺漏腹膜間隙,在完成106例病兒中出現 3例誤傷血管、3例疝復發和5例鞘膜積液。
  2008年Chang等改進這一技術,先用18號血管留置式套管針經內環一側腹膜外穿刺,操作過程中可注入 5-8 ml 等滲鹽水分離腹膜外間隙以避免損傷輸精管及精索血管,將一根不可吸收結紮線經外鞘送入腹內預置,再用骨穿針製作的鉤針繞內環另一側入腹鉤出結扎線,達到完全關閉疝缺損而沒有遺留腹膜間隙。
  然而,由於需要兩次穿刺腹壁匯入和牽出結紮線可能一併結紮疝囊前面的腹壁組織,與上述 SEAL 技術一樣,這些包含神經和肌肉的一些皮下組織被結紮會造成損傷,可引起腹壁不適、甚至線結鬆脫導致疝復發。
  (3)單孔腹膜外內環結紮術 (Single-port LPEC) 為達到無張力單純內環腹膜外結紮,2009 年 Chang 等在 16 號穿刺套管針近尖端外鞘上製作一個鉤,用鉤針帶結紮線進入腹內預置,再退針至疝環前壁腹膜外(不退出腹壁)然後繞過內環對側再入腹將預置線鉤出.
  手術過程中帶鉤注射針頭在引入及鉤出結扎線均保持在腹壁穿刺同一通道,這樣結紮線能夠緊密包繞疝缺損而沒有其上的腹壁組織,從而進一步減少對腹壁的損傷。
  2012 年李萌等報道採用自制雙鉤疝針一次穿刺腹壁完成經皮腹膜外內環結紮術,疝針頭端類似 16 號硬膜外穿刺針,針芯前端外弧側有兩個凹槽,前方淺凹槽開口向前用於推送摺疊線入腹便於撥線留置腹內,後方的深溝槽開口向後便於鉤掛腹內預留線環,雙鉤疝針溝槽設計在針芯,掛線後退回針鞘內可克服溝槽在外鞘上進出針穿刺過程中鉤掛其它組織妨礙操作的缺陷,而且只需從前腹壁穿刺一次即可完成內環結紮,使創傷更小、操作更簡捷快捷。
  此外,對巨大疝或復發疝存在腹股溝區缺損較大的病兒,結紮內環後還可再次雙鉤疝針帶線經腹壁面板原穿刺點進入,經內環前外側穿透腹膜進入腹腔,再穿刺同側臍膀胱皺襞後推出針芯撥線預置,再後退疝針到腹膜外間隙,繼續向後外側潛行靠近精索血管處再穿透腹膜入腹,推出針芯鉤掛臍膀胱皺襞預置線牽出體外,將同側臍膀胱皺襞與疝環後外側腹膜結紮加強疝修補。
  三、不同技術的評價
  三孔腹腔鏡技術診治腹股溝疝雖有利於進行精細操作、診斷對側腹股溝隱性疝,但由於受傳統腹腔鏡手術在腹腔內進行操作的思維定式影響,通過兩個操作孔在腹腔內進行縫合結紮內環,手術操作相對複雜,對鏡下操作技術要求也較高。
  早期因怕縫針損傷生殖血管和輸精管而採取間斷縫合或跳躍式荷包縫合內環,遺漏部分腹膜裂隙不能完全關閉內環導致術後複發率較高,注射水分離技術的應用雖明顯減低術後疝複發率,但在一項單盲隨機對照研究中,三孔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手術的術後恢復及結果相似,而且三孔腹腔鏡入路還增加手術時間和術後疼痛,相對開放手術的下腹橫紋不明顯切口也沒有美觀優勢。
  因此,三孔技術由於多處切口而且需要氣腹,只能稱之為腹腔鏡手術,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微創手術;但從技術上講,三孔技術使用抓鉗輔助提起並撫平位於精索結構上的腹膜皺襞有更好的可控性,鏡下縫合結紮更具操作性,而且在手術出現危險時可以及時進行處理,比較適合於青年醫師和初學者鍛鍊成長。
  兩孔腹腔鏡技術的改進,其意義並不只是單純減少一個操作孔,而是將腹膜外結紮技術理念引入腹腔鏡手術,使腹腔鏡技術治療腹股溝疝重新迴歸到完整結紮內環腹膜的手術原則。
  微創外科時代的疝手術完全關閉疝缺損而不遺留腹膜間隙並促使粘連的形成應是降低術後複發率的關鍵,因此,輔助操作鉗不僅可用於牽拉腹膜為腹膜外內環完全結紮提供保障,而且便於巨大疝、嵌頓疝和復發疝等比較複雜疝的修補,這樣可簡化腹內三孔縫合結紮的繁雜技術,更有利於該技術在各個層次醫院的開展。
  單孔腹腔鏡技術繼承腹膜外結紮的手術原則,但由於沒有腹內操作鉗的輔助,使得尖銳的縫針越過精索結構成為此類手術的難點,水分離技術的應用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可將輸精管或生殖血管與腹膜安全分開,無腹膜間隙遺留。
  如遇到巨大疝或復發疝單孔腹腔鏡難以操作時,可在臍部沿腹腔鏡再植入一把抓鉗輔助完成內環修補術。
  雙鉤疝針可保持進出結紮線在同一腹壁路徑,避免結紮面板與疝缺損之間的腹壁組織,而且不同於三孔技術需要豐富的腹腔鏡下操作經驗,類似介入診療操作,只需經腹壁穿刺一次即可完成內環套扎,不必特別訓練腹腔鏡下縫合技術,方法安全、簡便可靠、使創傷更小,可稱之謂真正意義上的微創手術。
  總之,腹腔鏡技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術式多種多樣並且在不斷進步,有朝著向體外結紮並減少操作套管和內鏡器械的趨勢,已從三孔向單孔技術轉變。
  經過不斷髮展,在不損傷輸精管或生殖血管的前提下對內環進行完整無張力的腹膜外結紮,同時避免結紮過多腹壁組織成為當今腹腔鏡技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並降低複發率的重要原則。
  其技術選擇應基於疝的性質、醫生的經驗及個體技術條件;隨著經驗的積累、更為廣泛的接受、併發症的消除以及微創的優勢,腹腔鏡技術將成為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最佳選擇術式之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