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疝是指腹內臟器或組織經腹股溝區薄弱點或孔隙向體表突出而形成的以腹股溝區包塊為主要表現的外科疾病,根據疝內容物突出的部位,將其分為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小兒腹股溝疝發病率較高,為0.8%到4.4%,未成熟兒的發病率更高為4.8%,男女比例約為15:1,以右側多見,雙側患病者佔腹股溝疝患兒的15%。小兒腹股溝疝幾乎都是斜疝。
(一)病因、病理
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發生與精索或子宮圓韌帶穿過腹壁和睪丸下降有密切關係。胚胎發生和發育過程中,男性睪丸從腹膜後逐漸下降並從內環穿出進入陰囊,這個過程直到胚胎8個月時完成,同時將內環處的腹膜推入陰囊形成腹膜鞘狀突,進入陰囊的部分形成睪丸的固有鞘膜。正常發育時,出生前後鞘狀突逐漸萎縮和閉合不留腔隙,但這個過程在部分小兒出生後仍需要6個月的時間。有研究報道出生時鞘狀突未閉者達90%,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閉合,但出生後1年仍有57%的小兒鞘狀突未閉合。
在某些因素如經常哭鬧,用力排尿排便,咳嗽等的作用下,腹內壓力升高,使腹內臟器或組織從內環突出形成腹股溝斜疝,由於男孩的右側睪丸下降較左側慢,鞘狀突閉合的時間也較左側晚,因而男孩右側腹股溝斜疝發病率較左側高。
(二)臨床表現
小兒腹股溝斜疝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腹股溝區可復性包塊(圖1),當用手輕壓,包塊還納入腹腔時,在還納過程中可感知包塊逐漸縮小,最終聽到“咕嚕”聲而完全還納。
(三)危害
沒有併發症的腹股溝斜疝除區域性有包塊突出外,一般無其他症狀,病史長的大齡兒童可訴區域性包塊墜脹,患兒的生長髮育與正常兒相比無明顯差別。
當發生疝嵌頓時(即按壓腹股溝包塊也不能消失,圖1),患兒哭鬧不安,小齡兒可用手去抓疝嵌頓部位,大齡兒可訴區域性疼痛或腹痛,疝內容物為腸管時可發生機械性腸梗阻,出現嘔吐、腹痛、腹脹等症狀。嚴重時發生嵌頓腸管壞死,睪丸壞死(圖2)。
(四)治療
1、非手術治療
主要包括期待和疝帶治療。對新生兒和嬰兒的腹股溝斜疝的期待治療過程中要儘量減少或避免發生嵌頓,不能自愈者,待小兒6月齡以後再行手術治療。
疝帶治療(圖3)主要依據壓迫內環和腹股溝區,從而減少或阻止疝內容物反覆脫出的原理進行治療,一方面由於嬰幼兒固定疝帶較為困難,作用不確切;另一方面,如果疝帶使用不當,壓迫過緊將可能減少睪丸血供而影響睪丸發育;再者,在患兒腹壓增加時疝內容物可能從疝帶下方脫出而嵌頓,也可因為壓迫而使疝內容物與疝囊發生粘連,因而不推薦常規使用。
2、手術治療
手術是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根本辦法。包括傳統開刀手術(圖4),腹腔鏡手術(圖5)。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刀手術相比有以下三個優勢:一是切口小且隱蔽,因此美觀;二是微創,恢復快;三是單側疝氣患兒術中可同時檢查對側是否存在病變,如存在可一起治療,避免了開刀術後對側再發病的可能性。
(五)術後注意事項
小兒疝氣術後主要是避免復發,故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術後靜臥3~5天左,多吃蔬菜、水果,避免便祕;二是術後3個月內避免劇烈哭鬧或活動;三是增強體質,減少感冒、咳嗽的機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