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治療師 楊婷婷

  臂叢神經是支配上肢的主要神經,可分為根、幹、束3段,各段均有分枝支配相應的肌肉。臂叢神經行經鎖骨與第一肋之間時被胸鎖筋膜固定在肋骨上,然後在肱骨喙突下經過,當外力使第一肋骨喙突間的距離加寬時,臂叢神經受強力牽拉而損傷。分娩時引起損傷的原因主要為頭位分娩的肩難產、胎方位判斷錯誤;臂位分娩時手法不正或後出頭娩出困難、強力牽拉胎肩頸部。臨床表現根據損傷的部位而異,以上於麻痺最多見,典型表現為:患肢鬆弛懸重於體側,不能做外展、外旋及屈肘等活動。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痺,對個人、家庭、社會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預防甚為重要。產前要估計胎兒體重,識別臀難產訊號,掌握剖宮產指徵與頭位及臀位的分娩機制,接生時做到緊張而不忙亂,正確採取臀難產的各種處理方法,確保母嬰安全。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痺又稱新生兒產傷,是因為分娩過程中過度牽拉胎兒肩、頸所致,輕者出生後2~3個月功能可逐漸恢復,若在生後6個月仍無恢復徵象,則會產生永久性癱瘓。

  1、臂叢神經的應用解剖

  1.1臂叢神經的分段,臂叢神經是支配上肢的主要神經,由第5,6,7,8頸神經和第1胸神經的前支合併組成,可分為根、幹、束3段。其中頸5,6合成上幹,頸7延伸成中幹,頸8、胸1合成下幹。各段均有分支支配相應的肌肉。分支有腋神經、正中神經、肌皮神經、尺神經、橈神經,分別支配三角肌、旋前圓肌、肱二頭肌、小魚際肌、肱三頭肌等。手部骨間肌分佈尺神經,手背的皮神經分佈尺神經、橈神經,手掌皮神經分佈尺神經和正中神經。根據以上這些肌肉的癱瘓情況可間接判定臂叢神經麻痺的部位和程度。

  1.2臂叢神經的走行,組成臂叢神經的諸神經根出頸椎椎間孔後在前中斜角肌間穿出分出臂叢神經的3個幹。當臂叢神經行經鎖骨與第一肋之間時與腋動脈一起被胸鎖筋膜固定在第一肋骨上,然後自肱骨喙突下經過。當外力使第一肋骨與喙突的距離加寬時,臂叢神經受強力牽拉而損傷。

  2、臂叢神經麻痺的原因

  2.1頭位分娩

  (1)肩難產:多見於巨大兒,由於娩肩困難而採用強力壓前肩法,使胎兒頭頸部盡力向對側肩方向牽拉,使臂叢上幹處於緊張狀態致上幹損傷,這是臂叢神經麻痺的主要原因。

  (2)胎方位判斷錯誤:胎頭外旋轉時誤將胎頭轉向對側,致使胎頭和胎肩向相反方向分離,拉寬了第一肋與喙突間的距離而致臂叢神經麻痺。

  2.2臀位分娩

  (1)胎臀娩出時手法不正確使胎臀以外展方式娩出,致臂叢神經下幹處於緊張狀態,造成下幹損傷麻痺。

  (2)後出頭娩出困難,強力牽拉胎兒肩頸部可致臂叢神經完全性麻痺。

  3、臂叢神經麻痺的臨床表現及分型

  3.1上幹麻痺典型表現是上肢鬆弛地懸重於體側,肩關節內收內旋,肘關節伸長,前臂旋向前方,患肢不能做外展外旋及屈肘等活動。

  3.2下幹麻痺又稱前臂或幹臂型麻痺,較少見。主要影響尺神經和正中神經,表現為患側屈腕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小指屈伸功能喪失。

  3.3全臂叢麻痺組成臂叢的3個幹均損傷,造成患肢運動與感覺全部麻痺。如損傷接近椎間孔可出現霍納綜合徵,即患側面部不出汗,上瞼下垂,眼裂變突,瞳孔變小,尺神經分佈區感覺障礙。

  4、預防

  肩難產和臀位分娩是臂叢神經麻痺的主要原因,接生方法不正確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做好產前預測,提高產科質量是預防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痺的關鍵。4.1肩難產的產前預測及處理

  4.1.1肩難產的產前預測凡估計胎兒體重≥4000g者[計算方法:宮高(cm)×腹圍(cm)+200]肩難產的發生率3%~12%,4500g以上者肩難產的發生率為8.4%~14.6%。B超提示胎兒胸徑大於雙頂徑1.5cm,胸圍大於頭圍1.6cm或肩圍大於頭圍4.8cm易致肩難產,應建議剖宮產。

  4.1.2分娩過程中肩難產的預測

  (1)第二產程延長,中位產鉗失敗;

  (2)胎頭娩出後胎頸回縮。均提示肩難產。

  4.1.3肩難產的處理產前具備肩難產因素,分娩過程中又出現肩難產訊號,助產人員必須鎮定,正確處理肩難產。

  ①產前預測有肩難產可能的應行剖宮產。

  ②陰道分娩:

  a、屈大腿法:讓產婦雙腿向上儘可能屈曲緊貼腹部,雙手抱膝減少骨盆傾斜度使嵌頓於恥骨聯合上方的前肩自然鬆解,應用適當力量向下牽拉胎頭,前肩即可娩出。

  b、壓前肩法:在產婦恥骨聯合上方向胎兒前肩加壓,有助於嵌頓的前肩娩出。

  c、旋肩法:示中兩指伸入陰道緊貼胎兒後肩並將後肩向側上旋轉,助手幫助將胎頭同向旋轉,當後肩逐漸旋轉至前肩位置時娩出。

  d、先牽出後臂娩出後肩法:將手順骶骨伸入陰道,推住胎兒後上肢及手臂,沿胎兒胸面部滑出陰道而娩出胎兒後肩及後上肢,後肩娩出後將胎肩旋轉至骨盆斜徑上,再牽拉胎頭使前肩入盆後即可娩出

  e、以上方法均無效時可剪斷胎兒鎖骨,娩出後縫合軟組織,鎖骨能夠癒合。

  4.2臀位分娩如產前已明確診斷臀位,原則上應行剖宮產結束分娩。如經陰道分娩後出頭困難時,切忌暴力牽拉,可採用臀位後出頭產鉗助產,一般產鉗也可代用。提起胎兒軀幹顯露會陰,自胎腹側依次放入左葉及右葉產鉗,交合後向下向外牽拉。

  4.3提高產科質量,堅持正確接生產前明確胎方位,確定胎背方向,避免接生中錯將胎頭轉向對側;臀位分娩協助胎臀娩出時,一定要使胎臂以“貓洗臉”的方式娩出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

  胎兒娩出時牽拉頭或手臂過度引起,按受損部位不同可分為:

  1、上臂型(erb癱瘓)c5,c6神經根支配的肌肉受累。患側肢體下垂、內收,肩部內旋,肘部旋前,腕、指關節屈曲,擁抱反射不對稱。

  2、下臂型(klumpke)癱瘓)c8至t1神經根受累,腕部屈肌及手肌肉無力,握持反射弱。

  3、全臂型少見,具以上兩型症狀。頸交感神經受損者上眼瞼下垂,瞳孔縮小,出現homer綜合徵。

  臂叢神經損傷患兒肩部需休息,避免牽動,大多可於2~3周恢復。須指導家長給患兒進行被動活動,使肩外展,手臂後旋,腕部伸展。定期複查肌電圖以確定損傷程度及估計預後。如超過6個月仍無效,則須應用外展支架,預防肩關節攣縮,損傷嚴重者,可考慮行神經束吻合術。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診斷與治療

  直接外傷如刺傷、挫傷及鎖骨和第一肋骨骨折均可引起臂叢損傷。間接外傷見於強力牽

  拉上肢、頭頸過度彎向對側或強力將肩部下壓時,如重物打擊或產傷等。

  一、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臂叢完全損傷運動障礙表現為手,前臂和上臂肌肉全癱。感覺改變為手、前臂和上臂的一部分感覺消失。頸8胸1近椎間孔處損傷,可出現(Horner)氏綜合徵。

  (二)臂叢上部損傷(Erb-Duchence型)此型較多見,為頸5-6神經根在厄氏點處損傷所致。該點在肩胛上神經近側,胸長神經和肩胛背神經遠側。前鋸肌與菱形肌不受影響。多因外傷使頭肩分離、肩部下壓或產傷等引起。

  運動:三角肌、小圓肌、岡上肌、岡下肌與胸大肌鎖骨頭癱瘓,上肢由於背闊肌和胸大肌胸骨頭的作用呈內旋位。二頭肌和肱橈肌癱瘓,肱前肌減弱,肘關節因三頭肌作用而伸直。旋後肌和旋前圓肌癱瘓,前臂因旋前方肌的作用而旋前。橈側腕伸肌癱瘓,手向尺側偏斜。感覺:頸5前支損傷時感覺不受影響,如頸6受累則出現上臂及前臂外側麻木。無霍納氏綜合徵。

  (三)臂叢下部損傷(Klumpke型)主要是頸8胸1神經根損傷,多因上肢過度上抬或伸展及臂位產時牽拉軀幹過重等引起。主要症狀為手內肌癱瘓,有爪狀畸形。在臂叢下幹損傷時,手指屈肌和伸肌癱瘓。手和前臂尺側麻木,上臂內側有一小條麻木區。可出現霍納氏綜合徵。

  (四)輔助診斷方法臂叢神經損傷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和臨床查體、X線攝片檢查。電生理學檢查有助於臂叢神經損傷的定位診斷。

  1、肌電圖檢查臂叢的脊神經後支支配頸後深部肌肉。按照頸部肌肉的不同深淺位置,所受神經支配各不相同,淺層為斜方肌,受副神經支配;深部內側部分受頸3-6脊神經後支支配;外側部分受頸7-8脊神經後支支配;最深部頸後肌肉為脊橫肌、脊間肌和橫突間肌,受相應脊椎的神經纖維支配。因此,肌電圖檢查頸後最深部肌肉是脊橫肌和橫突間肌。凡肌電圖顯示去神經性纖維顫動電位,表示脊神經後支的運動神經纖維損傷,為椎間孔內臂叢損傷;凡顯示無正常電位,表示椎間孔外臂叢損傷;凡受神經根支配的任何肌肉存在主動運動,即顯示肌肉主動收縮電位,表示不完全性神經根損傷。

  神經損傷一般於三周後顯著變性,此時肌電圖檢查,發現去神經纖維顫動電位。所以肌

  電圖檢查應在損傷三週進行,隔3個月複查,觀察有無神經功能復原。

  2、組織胺潮紅試驗主要用於確定臂叢牽拉傷的部位,可分為神經節前和神經節後損傷。以上兩種型別的運動和感覺麻痺徵象相同,但神經節後損傷(椎間孔外神經根損傷)時軸索反射可喪失(陰性),神經節前損傷(椎間孔內神經根損傷)時軸索反射可能存在(陽性)。方法:用1:1000磷酸組織胺作皮內注射,出現系列三聯反應為陽性:

  (1)立即出現直徑10mm的紅斑;

  (2)半分鐘後,在紅斑周圍出現20~40mm的紅斑;

  (3)注射部位出現風團。周圍神經損傷後,只有面板潮紅而不出現系列三聯反應。此法診斷臂叢神經損傷,陽性多為節前傷,陰性多為節後傷。

  二、治療只有少數不完全損傷病人在3個月內獲得滿意恢復,一般在1~2年內不斷有進步。臂叢上部損傷時,因手的功能尚好,故治療恢復的效果較好。臂叢下部損傷時,手的功能受累較重,恢復較差。臂叢完全損傷恢復不佳。

  產傷引起的臂叢傷,在早期有鎖骨上區腫脹壓痛和手臂活動障礙等症狀。可應用支架使患側肩部保持於外展90°,屈肘90°位,使神經鬆馳,以利恢復。每日被動活動患側肩和肘關節數次。

  在臂叢部分損傷病例,神經功能停止恢復後,行神經鬆解術常可獲得一定進步。必要時可行神經吻合。為便於顯露,有時需切斷鎖骨。如有神經缺損,可抬高患肩,頭偏向患側,有助於進行神經縫合,手術後用石膏固定。

  在臂叢上部損傷,如肩部肌肉不恢復,可做肩關節融合術;

  如屈肘肌不恢復,可利用前臂肌或胸大肌行肘屈肌成形術,以改善功能。肩關節融合術宜在14~15歲以後進行。

  如為臂叢完全損傷且無恢復徵象,損傷處又在椎間孔以內,或經手術探查無法修復,可酌情考慮行上臂中段截肢術、肩關節融合術,並配帶義肢。

  近年來,對臂叢根性撕脫傷的治療取得了較大進展。採用健側頸7神經根轉移、膈神經轉移、頸叢運動支、付神經、肋間神經轉移等方法,修復腋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等均取得一定療效,輔以肌肉或肌皮辦移植等,使完全喪失功能的肢體重新獲得了一部分功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