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痺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醫學正傳・胃脘痛》: “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爝,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證治匯補・傷食》:“有過食生冷瓜果魚腥寒物者;有過食辛辣炙酒面熱物者;有壯實人悠食大嚼者;有虛弱人貪食不化者;有飲食不調之後,加之勞力,勞力過度之後,繼以不調者”。
脾胃為病,飲食為先。經典所述,奠定基礎,先賢論述,全面周全,當今中醫,繼承發展。
葉鬆認為飲食不節為該病病因之首。如過食生冷,寒留中焦。或恣食肥膩辛辣,過飲烈酒以致溼熱中阻。或過飢過飽。或溼濁外侵,內外合邪,胃腑首當其衝;
李任先認為飲食不節表現為飲食無規律,或過飢過飽,或暴飲暴食,或過食辛辣菸酒濃茶等厚味致胃氣失和而疼痛;
李培教授認為暴飲多食,可致胃中氣機阻塞;過食生冷之物損傷胃陽,嗜食辛辣之品或飲酒過度,易耗損胃陰。
飲食不節為疾病之首,所有慢性胃炎都與飲食有關,而且飲食是第一因素,發病因飲食而起,變化以飲食為基礎。飲食不節的具體方式與內容,第一是食生冷過量,或者長期食用生冷之物,脾胃受寒。二是辛辣、油膩性食物導致溼熱。第三不是所吃食物的問題,而是吃食物的方法問題,飲食不規律,不按時吃飯,時常因為工作、玩耍等原因不吃飯,脾胃過飢,而後有過量進食又過飽。或者遇到好吃的,自己喜歡吃的,狠吃;或者害怕浪費吃飽之後還吃。如此等等,過飢過飽,都是胃炎的致病因素。
飲食不節所導致之胃炎,可傷胃陽,或傷胃陰,或阻氣機,或為溼熱。
魏品康認為隨著現代人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已與前人迥異,進食酒食、辛辣、生冷的機會大大增加,慢性胃炎已成為一種時令病,飲食不節或飲食無度反覆刺激胃粘膜,粘膜受損,炎症反覆從而發病;
郭興堂認為現代飲食過於油膩,並常有菸酒飲料的刺激是新時代飲食不節的特點;
郝懷清認為現代人恣食肥甘厚味或過食過飲,或菸酒成癖,或嗜濃茶乳酪,或喜食冰鎮雪糕,停積腸胃,釀生溼濁,脾陽受損失其運化功能,變生諸症;
吉海旺認為由於環境的改變,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的是生活節奏加快而無序,飲食和情志因素更加成為慢性胃炎臨床最主要的兩大病因。
當今時代,飲食有變化,食譜也不同,當代名老中醫之認識更有進步,與時俱進,這是個人學術品質的體現,也是中醫發展的需要。生活好了,大吃大喝就多了,時令病的說法很是形象,也可以叫做時髦病,或者說當代飲食文化的弊病。這種情況還將會影響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因為我們的富裕生活才剛剛開始,心理還沒有準備好,好習慣還沒有養成,暴發戶的浮躁感一時還難以消除。令人擔心的還有,這種且飲食不良習慣有可能和浮躁、緊張等負性情緒因素同時存在,相夾為害。
飲食不節導致胃病是一個常識,患者知道但不注意,醫生知道常常成為意識。對患者來講,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防治胃病的基本功。對醫生來講,注重飲食飲食因素要貫穿胃病治療的始終,或處方用藥,或健康教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