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由痰作祟”。現代人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飲食不節、生活不規律、多吃少動等,都是醞釀痰溼體質的溫床。調理痰溼,最主要的是治理脾氣這個“生痰之源”,最後還要尋找形成“脾氣虛”的原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打個比方說,如果將脾比作公司的員工,那麼個人習慣就是公司的規章制度。當某個公司規章制度明確、獎懲分明,員工工作就比較認真踏實,將手中的活幹好。反之,如果一個公司制度不明確,必然影響員工的情緒,他就不會好好幹活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飲食規律、作息規律,脾就會好好地幹活,每天規律地將食物消化完畢;反之,如果這個人作息無規律、吃飯不規律,營養不均衡,這樣無規律的生活將會讓脾不知所措,自然工作效率就降低了,從而導致脾氣虛。中醫認為,脾是主運化的。它的作用就是將人吃的食物給消化完畢,保留其中的精華,化成血運送到全身,非精華的部分則變成垃圾,通過大腸排出體外。如果脾氣虛了,我們吃的食物就消化不掉。所以有的人大便不成形,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但大便不成形還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脾虛會導致人無法吸收食物的精華,水谷精微也無法正常地轉化為對人體有用的津液,反而形成了“溼”、“痰”類邪氣。也就是說,人體吸收的水分和食物精華,當不能完全被人體吸收時,要麼形成糞便排洩出去,要麼鬱結在體內形成水溼。糞便是人體垃圾,水溼也是。只是因為溼邪黏滯,不容易排解,只能憋著,結果越憋越多,最後通過內熱這個化學反應條件,垃圾進一步被腐化,形成了更壞的垃圾――痰。這就好比,清潔工人將垃圾放在馬路上,剛開始只放了一點點,但後來越堆越多,既阻礙了交通,而且垃圾在太陽、水汽等外部條件的作用下進一步腐化,形成更臭的垃圾,結果不但道路不暢,道路也變得發臭了。
人體內的溼邪,就好比這垃圾,既阻礙氣血的執行,又對人體造成破壞和汙染,人就生病了。形象地說,脾就是一個小卡車,上面裝滿了對人體有用的東西。但卡車沒有油是不會動的,脾也是這樣,需要一個動力,這個動力,就是氣。中醫認為,氣具有推動作用。脾這輛小車在氣的推動下將營養物質從這個地方運送到那個地方。
反之,如果動力不足,小車就走不快,車上的營養物質還沒送到地方就過了保質期,變壞了,這就形成了痰。這樣就導致了兩個後果,一是需要這些營養物質的器官,能量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就罷工不幹了,所以人就會乏力、懶得動、想睡覺;第二個後果,就是本來應該成為營養物質的東西在體內堆積形成了痰溼,一方面形成了水腫和虛胖,另一方面,機體出於本能,即使不能排洩也要艱難地將它們排洩出去,所以人就會出粘汗、臉上油膩膩的。痰溼體質的三大特徵,就是這樣形成的。所以調理痰溼體質時,裡面要加入益氣的中藥,如白朮、茯苓、甘草等。只有氣足,脾的運化作用才強,才不會產生痰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