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骨傷科 主治醫師 鄭林

  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失穩和壓迫鄰近組織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徵的總稱。頸椎是人體活動度與負重較大的部位之一,特別是頸4、5和頸5、6椎間盤既是頸部的活動中心,又是承受壓力最大和較集中的部位。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長期的勞損,以椎間盤變性為先導的頸段脊柱的退變,會產生各種臨床表現形成頸椎病。谷城縣人民醫院中醫骨傷科鄭林
  頸部損傷、慢性積累性勞損,尤其在工作中的不良姿勢和疲勞,均是引起頸脊柱退變的重要原因。由於椎間盤變性,髓核和纖維環含水量減少以及耐壓性和耐牽性減低,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侷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隙狹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變小。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體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間失穩、椎體間活動度加大和輕度滑椎,繼而出現小關節功能紊亂、半脫位或錯位、黃韌帶因刺激肥厚,小關節、鉤錐關節、椎板以及韌帶附著處骨質增生。椎體後緣外側的骨刺以及鉤錐關節和小關節的骨刺,連同後側方隆突的椎間盤,可以擠壓神經根或椎動脈。椎體後方的骨刺連同突向椎管內的椎間盤和水腫的後縱韌帶是引起脊髓受壓的主要原因。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如有頸椎間盤向後突出或頸椎椎體後骨刺者,極易出現脊髓壓迫症狀。此外,因頸椎間盤及小關節、韌帶的退變,使椎體內外平衡失調,可引起頸部肌肉、筋膜、韌帶等損傷表現。

  本病好發於中老年人,以頸4、5和頸5、6部位多見。臨床上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等,各症型間有參雜。
  【診斷要點】
  一、頸型(單純型)
  有頸部勞損史。患者感頸痛,疼痛向肩背部放散。頸脊柱活動障礙,尤其對某一方向活動限制特別明顯。頸部個別肌肉痙攣,常見“落枕”樣症狀。頸椎棘突或椎旁有壓痛,無上肢放射性疼痛。頸部一側痙攣之肌肉可有觸痛。X線片顯示頸椎側位生理弧度消失及關節突雙影表現。
  二、神經根型
  頸枕部或頸肩背部有陣發性或持續性隱痛或劇痛。沿頸脊神經節段走行方向的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伴有針刺樣或過電樣麻感。當頸部活動或腹壓增加時,症狀加重。同時上肢感到發沉或無力現象。頸部有不同程度的僵硬或痛性斜頸畸形、肌肉緊張、活動受限。受累脊神經在相應棘突旁有壓痛。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此外,受累神經支配區面板有感覺障礙,肌肉萎縮及肌腱反射改變。
  三、脊髓型
  因為刺激或壓迫脊髓的部位及程度不同,脊髓型頸椎病症狀繁多。主要為麻木、酸脹、燒灼感、發僵、無力等症狀,且多發生於下肢,然後發展到上肢;也有先發生於一側上肢或下肢、雙側上肢或雙側下肢者。此外,尚有頭痛、頭昏或大小便異常等症狀。

  四、椎動脈型
  發作性腦暈、噁心、嘔吐,每於頭後伸或轉動頭部到某一方位時出現,而當頭部轉離該方位時,症狀消失。頭部轉動時,病人突感四肢無力而摔倒,摔倒時神志多半清醒,可有腦幹症狀,包括輕者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重者出現對側肢體輕癱。此外,尚有聲嘶、失音、吶吃、吞嚥困難、眼肌癱瘓、視物不清、重視、Horner綜合徵等腦幹缺血的徵象。X線平片可見鉤錐關節增生、椎動脈造影可見椎動脈迂曲、變細及壓迫現象。
  五、交感神經型
  頭昏、頭沉或偏頭痛、視物模糊、眼窩脹痛、視野內冒金星,心律失常,肢體發涼、腫脹,發汗異常。此外,尚有神經根型或脊髓型頸椎病的表現。X線片有典型頸椎病改變。
  【鑑別診斷】
  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凡具有頸、肩、上肢麻木、疼痛症狀或頸脊神經受損體徵者,均應於神經根型頸椎病進行鑑別。有些病症,如頸部扭傷、筋膜炎、肩周炎、網球肘、膈肌刺激、腕管綜合徵、胸腔出口綜合徵等,只須考慮到其可能性便很容易排除。有些疾病,如頸椎結核、頸椎腫瘤、頸椎骨折脫位、縱隔腫瘤、頸肋等,通過X線片可以鑑別。此外,尚須注意與鎖骨上腫物、進行性肌萎縮、冠心病、心絞痛等疾病鑑別。
  二、脊髓型頸椎病
  凡有脊髓損害症狀者,均須與脊髓型頸椎病作鑑別。從普通X線片即能鑑別者有頸椎骨折脫臼、自發性環樞關節半脫臼、頸椎先天畸形、頸椎慢性感染或腫瘤等。此外,尚須注意與脊髓腫瘤、粘連性蛛網膜炎、脊髓空洞症、原發性側索硬化、肌萎縮性側索硬化,以及後縱韌帶骨化等病做鑑別。
  三、椎動脈型頸椎病
  應與Meniere綜合徵鑑別。後者為一種發源於中耳而原因不明的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以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為特徵的疾患。症狀有頭痛、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耳聾、眼震、脈搏變慢及血壓下降。其發作與大腦皮層機能失調、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情緒波動有關,而非頸部的活動所誘發。
  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1、冠狀動脈供血不足:這類病人發作時心前區疼痛劇烈,伴有胸悶氣短,且只有一側或兩側上肢尺側的反射痛而沒有上肢頸脊神經根刺激的其他體徵。心電圖可有異常改變。服用硝酸甘油類藥物時,症狀可以減輕或者緩解。
  2、神經官能症:無頸椎病的X線改變或其他神經根、脊髓受累的表現,應用藥物治療有一定效果。需長期觀察,多次反覆檢查鑑別之。
  【診斷提示】
  一、神經根型
  病人有頸、肩疼痛,向上肢放射且伴串麻感。頸部活動或腹壓增加時,症狀加重。檢查見頸部發直,活動限制,有一定壓痛範圍,感覺障礙,肌力減弱及反射改變等神經根受累的體徵,即應考慮為本病。
  二、脊髓型
  中年以上,有肢體或軀幹麻木、無力及上運動神經元損害體徵,其症狀時好時壞,呈波浪式進行性加重者,即應懷疑本病。若病人先有神經根型頸椎病,而後來又出現脊髓束受累的症狀及體徵時,更應想到本病的可能性。
  三、椎動脈型
  該型之診斷應把握住頸性眩暈的特點。即眩暈、猝倒、持物落地、噁心嘔吐等腦幹缺血癥,往往因轉動或側彎頭部而誘發或加重。同時具備頸椎病及動脈硬化表現,X線片見鉤錐關節增生。
  四、交感神經型
  有交感神經的上述症狀,同時合併有神經根型或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或者頸椎X線片有典型頸椎病改變即可考慮本病。
  【治療方法】
  一、非手術療法
  非手術療法適用於多數頸椎病病例,對早期病例療效甚好,一般來說應首先選用。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是中西醫結合的綜合療法,其內容包括頸椎牽引、理療、手法按摩、推拿、鍼灸、藥物治療、休息、圍領或頸託及醫療體育等,可根據不同情況選用其中一種或數種方法,同時施行或交替應用之。
  (一)頸椎牽引
  頸椎牽引治療對頸椎病是較為有效且應用廣泛的一種療法。它適用於各型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更為有效。對病期較久的脊髓型頸椎病進行牽引時,有時可使症狀加重,故少用。
  頸椎牽引的作用可以制動、解除頸肌痙攣,增大椎間隙及椎間孔,緩解椎間盤的膨出力,牽開嵌頓的小關節滑膜,使扭曲的椎動脈變直。通常採用枕M帶牽引。
  (二)理療
  理療可以消除神經根及周圍組織的炎性水腫,改善神經的血液供應和營養狀況,緩解頸部肌肉痙攣,改善頸部軟組織的血供。
  (三)按摩推拿療法
  手法宜輕、穩,忌用暴力,注意避免損傷頸脊髓而致癱瘓,本法不宜於脊髓型。
  二、手術療法
  (一)適應症
  1、頸椎間盤突出經非手術治療後根性疼痛未得緩解或繼續加重,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者。
  2、頸椎病脊髓受累表現,經脊髓造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者。
  3、頸椎病病人突然發生頸部外傷或無明顯外傷而出現急性肢體痙攣性癱瘓者。
  4、頸椎病引起多次頸性眩暈、暈厥或猝倒,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
  5、頸椎病有明確的交感神經症狀,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嚴重影響工作者。
    6、頸椎病椎體前方骨贅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經受壓症狀者。
  (二)禁忌症
  1、有嚴重的心血管疾患或肝腎功能不良者。
  2、年老體衰者。
  3、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者。
  4、有精神病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