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創傷外科 副主任醫師 王衛國

【關鍵詞】  軍事訓練傷 防治措施

軍事訓練是部隊平時的中心任務,在實施訓練過程中, 一些官兵由於防護意識不強,防護措施不落實,組織訓練方法不科學及心理素質欠佳等因素,容易導致訓練傷的發生。為了保障和提高部隊的訓練效果,分析部隊軍事訓練傷發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措施,降低訓練傷發生率,提高部隊戰鬥力。結合基層連隊的訓練情況,淺談常見軍事訓練傷的發病原因,分析致傷因素及防治措施。濟南軍區總醫院骨創傷外科王衛國

  1  軍事訓練傷的發生和影響因素

    訓練科目:訓練傷的發生與訓練的強度、頻率、難度有直接關係,強度、頻率、難度越高,訓練傷的發生率越高。訓練科目太集中及安排不合理超過機體生理閾值為訓練傷的致傷因素。不同的科目發生不同的訓練傷:夜行軍易致踝關節扭傷,投擲手榴彈訓練易致肩關節扭傷和肱骨骨折,雙槓倒立的跌傷易產生胸頸部的外傷,倒功訓練易致顱腦損傷等。

  2  訓練環境

    2.1  訓練場地是否符合要求  場地過硬、過滑、不整潔等,都會增加下肢承受應力,地面過硬也是造成頸椎損傷最常見原因。場地凹凸不平,易致扭傷或跌倒損傷,而過於柔軟的場地雖能減少衝擊力,卻易致膝踝關節扭傷。

    2.2  訓練器材是否完好無損,如單雙槓、獨木橋等的牢固性與穩定性,受訓人員著裝、鞋的保護作用是否起效等。

    2.3  訓練 的準備活動是否充分,準備活動可提高肌肉組織的神經興奮性,加強肌肉韌帶的伸展與柔韌性,並促進思維活動,有利於身體處於良好狀態,以提高訓練成績並預防訓練傷發生。

    2.4  心理是否平衡  心理因素是訓練傷發生的重要因素,心理上的不適應會引發整 生理和精神狀態的失調,尤其是新兵缺乏訓練基礎,部分受訓人員有畏懼、焦慮的情緒,影響其身心的放鬆,肌肉韌帶關節僵硬,動作不協調,易導致訓練傷的發生。

    2.5  訓練部位  訓練傷發生的部位與主要受訓部位相一致。訓練傷損傷部位 見四肢,尤其好發於下肢,如急性創傷性損傷與過勞性損傷。Lauder等通過研究發現,對於男性與女性來說,膝蓋都是最易受傷的部位,尤以其前交叉韌帶為最。訓練中,下肢承受的負荷最重,應力長期作用於下肢,增加了下肢受傷機會。

    3  軍事訓練傷的分類

    軍事訓練傷是由於軍事訓練直接導致參訓人員組織器官功能障礙。

    3.1  軟組織損傷  主要包括擦傷、挫傷、撕裂撕脫傷、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腰椎間盤脫出、腱炎及腱鞘炎、肌筋膜炎、滑膜炎。

    3.2  骨關節損傷  主要包括骨折、關節脫位、關節扭傷。

    3.3  器官損傷  主要包括頭、胸、腹內臟器以及眼、耳等的損傷。

  4  軍事訓練傷的預防措施

    預防軍事訓練傷要從“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角度出發,根據部隊官兵的特點和部隊訓練 綱的要求,因勢利導,最大限度地預防訓練傷的發生。

    4.1  訓練管理加強科學性  科學合理地安排軍事訓練是預防訓練傷發生的重要環節之一。科學制訂訓練計劃和嚴密組織實施,不僅可以有效地克服訓練中容易致傷的內外因素,而且能降低訓練傷發生率,從而提高訓練質量和效果。

    4.1.1  加強軍事訓練安全和防護知識  認真貫徹軍隊軍事訓練健康保護的相關要求和規定,要使全體參訓人員充分認識預防訓練損傷的重要性,普及訓練傷的防護知識,瞭解器械訓練的操作規程,以及正確使用防護用品的方法。

    4.1.2  合理安排,科學施訓  認真學習部隊條令、條例以及相關的政策檔案,按照訓練大綱,合理安排訓練科目,不搞急於求成,突擊達標。訓練要做到精心策劃,嚴密組織,按照先簡後繁,先易後難,先弱後強,先小後大的漸進方式安排進度和強度,避免單一動作過度訓練。訓練前應做熱身活動10~15min,訓練後應做放鬆活動。訓練中抓好訓練指導,切實按動作要領進行練習,做到體力、技巧運動相結合,以儘量避免和減少訓練傷。

    4.1.3  加強軍事訓練中的衛生監督和衛生防護  為確保軍事訓練計劃的落實,提高訓練質量,減少或避免軍事訓練傷的發生,部隊衛生人員應做好訓練中的衛生監督和防護工作。(1)在部隊進行系統的軍事訓練前,衛生部門應對參訓人員進行體質和健康的全面評估,對一些影響訓練的傷病情況要及時向訓練部門提出調整訓練的意見。(2)在體能訓練過程中,衛生人員應深入訓練現場,做好安全防護工作,對於包紮、止血、固定、搬運、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等急救技術進行現場演示,以進一步提高參訓人員的自我防病和自救互救能力。(3)訓練中要注意飲食衛生和營養搭配。合理的膳食有利於增強官兵的體質和訓練後體力的迅速恢復。訓練前的一餐應以易消化的高糖低脂食物為主,訓練後可適當進食高脂、高蛋白類食物。出汗多時要適當補充水和鹽分。(4)保證充足睡眠。睡眠不足和過度疲勞往往會增加訓練傷的發生率。據報道,多 軍事訓練傷與此有關。充足的睡眠,充沛的精力是減少訓練傷必不可少的方面。

    4.2  開展心理疏導,強化心理訓練  對全體參訓人員進行心理健康測評,對心理素質做出一個綜合的評定,做好相應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講清心理因素對訓練的影響及保持心理穩定的方法,克服訓練中的恐懼感和緊張感,減輕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和主觀能動性,加強心理適應性訓練,提高訓練的適應能力。

    4.3  定期檢修器材裝置,科學選擇訓練環境  建立每次訓練前先嚴格檢查場地和器械,後進行訓練的制度,確保訓練安全。在訓練中一般以選擇平整的泥土砂石地為宜,並注意清除場地中的金屬等障礙物,保持訓練場地和器材的完好率達到100%。

  5  軍事訓練傷治療原則

    5.1  軟組織損傷治療原則

    5.1.1  軟組織損傷採用休息、冷敷、壓迫、抬高患肢、區域性制動,以及熱敷、消除非感染性炎症、康復理療等方法,進行止痛、消腫、消炎治療。

    5.1.1.1  休息  訓練外傷發生後,首先是休息,休息可以減輕疼痛,減輕炎症發展,防止損傷加重。

    5.1.1.2  冷敷  用冰(塊)袋,低於13~18℃冷水浸泡,傷後24~48h是急需期,每次冷敷20~30min。冷敷可減輕組織液滲出的腫脹、出血、炎症和疼痛。

    5.1.1.3  壓迫  用彈性繃帶包紮患部,目的在於減輕腫脹和組織液的滲出。

    5.1.1.4  抬高患肢,區域性制動  減少患部血流,減輕迴流阻力,以緩解患肢腫脹。

    5.1.1.5  熱敷  在傷後24h無腫脹、出血的情況下適用,可緩解患部肌肉與關節的僵硬。

    5.1.1.6  開放性軟組織損傷  除表淺的擦傷及小的刺傷外,應早做初期外科清創術。

    5.1.1.7  康復理療  有助於加速損傷的早日康復和緩解傷情的發展。

    5.1.2  以上治療無效者,可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5.1.3  恢復期加強功能鍛鍊,防止肌肉及韌帶攣縮。

    5.2  骨關節損傷治療原則  首先判斷傷情,根據區域性疼痛、畸形、腫脹、功能受限四個特徵,判斷有無骨折或脫位。

    5.2.1  骨折  正確實施移位骨折段的復位與固定,必須將肢體固定於功能位或治療要求體位,骨折部位確實固定。未固定的關節應充分功能活動,以防僵硬。拆除固定後應使患肢充分活動,以恢復其功能,必要時可配合理療、體療、中草藥外敷及康復治療。

    5.2.2  關節脫位  力爭早期正確的使脫位關節復位,選擇麻醉(無痛和肌肉鬆弛)下手法復位。手法復位失敗者,可酌情行切開復位。

    5.2.3  關節扭傷  按軟組織損傷處理。

    5.3  器官損傷治療原則  器官損傷是一 嚴重的訓練傷,治療關鍵在於儘快處理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休克、窒息、昏迷、大出血等,按照急救預案進行現場救護,緊急護送住院,進行專科救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