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主任醫師 樑東輝

  摘要:越來越多的心腦血管病患者合併有精神心理問題。這兩類疾病相互影響,共同導致疾病的惡化。我們根據“雙心醫學”模式,提出“心身同治”療法防治心腦血管病,即在給予患者軀體藥物治療的同時,重視其精神心理的治療。把中醫“治未病”思想以及“七情調攝養生法”“食療藥膳養生法”貫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為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腦血管病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成年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有近300萬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由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普遍存在,我國人群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這類疾病病程長、流行廣、費用貴、致殘致死率高。若不及時有效控制,將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WHO公佈的資料顯示:80%的心腦血管病與生活方式有關,危害最大的危險因素是不健康的飲食、不運動的生活方式和吸菸。不健康的飲食和不運動的生活方式會導致血壓和血糖的升高、血脂異常以及出現超重和肥胖,進而增加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危險。此外,心理、社會壓力和情緒激動,也是心血管疾病不容忽視的重要危險因素,這些都是目前心腦血管病防治領域所關注的熱點。

  1、心腦血管病患者的精神心理問題及治療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醫學模式已經從過去的純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就要求廣大醫務人員要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觀點來認識和處理疾病。我們在臨床醫療實踐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心腦血管病患者同時合併有精神心理問題。精神心理問題主要源於三方面:

  ①心腦血管疾病繼發精神障礙:患有器質性心臟病或腦卒中的患者經歷急救、手術等打擊,加上患病後的多種不適應,對疾病預後的不瞭解,不知情,導致心靈的創傷,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②精神障礙相關的“心腦疾病症狀”:例如以“胸悶、心悸、頭暈等症狀”就診的“精神障礙”患者在門診很常見,其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抑鬱、焦慮或軀體化障礙。患者出現軀體不適或軀體症狀,但無相應軀體患病(即陽性體徵和陽性檢查結果)的證據。

  ③醫源性的“情緒問題”:由於醫務人員沒有客觀、中肯地評價病情和預後,有意或無意地加重了患者精神負擔。或者因為缺乏與患者溝通、交流的能力,造成不必要的誤解。正是以上種種原因,造成心腦血管疾病與抑鬱、焦慮障礙共病率越來越高。

  有研究資料顯示:心血管病患者伴發抑鬱和焦慮率高,分別為22.8%和70.9%,且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腦卒中後抑鬱障礙的發生率為36%,輕度抑鬱佔80%[6]。精神心理因素是促進心腦血管病發生髮展的危險因素,這兩類疾病相互影響,共同導致疾病的惡化。由於傳統的單純生物醫學模式的引導,目前絕大部分醫院的治療模式是以疾病為中心,而不是以患者為中心,大醫院強調過細、過專的分科,導致醫學的整體性被分割,致使大量有心理疾患的患者因軀體症狀分散於各個科室,醫生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注重解決軀體疾病,不能及時識別和有效治療患者的精神心理問題,甚至被誤診或誤治。這或許是我國心腦血管病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複發率高、併發症多的“四高一多”的原因之一。

  2、“心身同治”療法的臨床應用及其療效

  醫學發展的終極目的是對人的愛和關懷。作為醫生,我們首先要有仁心,然後方是仁術。針對心腦血管病患者廣泛存在精神心理問題的現狀,根據“雙心醫學”模式,從明確疾病的全貌和關心患病的人開始,將“用藥醫人”的觀念轉化為“用心醫人”,提出“心身同治”療法防治心腦血管病,即在給予患者軀體藥物治療的同時,重視其精神心理的治療。心腦血管病患者,不論是發病,還是疾病的進展,均與患者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係,而且,這類患者多為久病、重症,需長期治療,他們或因久治不愈,或因為無知、對疾病的畏懼、對醫療費用的擔憂等,極易產生無助、沮喪、委屈、憤怒等不良情緒或精神症狀。對看病的患者和家屬來說,他們首先尋求的是一份心理治療。但在中國,心理治療還很不普及,有不少人是心理疾病日積月累,最後通過身體疾病表現出來。

  所以,我們不僅要修復軀體,也要修復心理秩序。只有得到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治療效果。“心身同治”的具體做法:包括開設心腦血管病專病門診,按照病種建立患者檔案,選擇“心身同治”優化治療方案,督促患者規範合理用藥;指導其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吸菸、缺少睡眠和緩解壓力等);積極控制危險因素(包括控制血壓、血脂、血糖、肥胖等);針對有精神心理問題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各種行為干預;定期在院內或科內開展心腦血管健康教育講座,傳播心腦血管健康知識,普及中醫養生保健常識;把中醫“治未病”思想以及“七情調攝養生法”、“食療藥膳養生法”貫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經過近3年的實踐,取得很好的效果,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在醫護人員的具體指導下,患者醫從性明顯提高,能夠自覺地、更加合理、規範用藥。自我護理和保健能力增強,心情好轉,精神狀況明顯改善,絕大多數患者病情穩定或者完全康復,大大提高了生存質量。自2008年12月以來,我們的課題組參與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主攻病種(高脂血症)診療方案的臨床驗證工作,先後為1300多名廣州市市民免費檢測血脂,提供諮詢、健康教育、行為指導和用藥指導等服務,開展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隨機雙盲臨床研究,為中醫藥治療高脂血症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據。

  3、臨床意義及發展方向

  應用“心身同治”療法治療心腦血管病取得了初步的療效,為了更好地普及健康知識,做好心腦血管病的一級和二級預防,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減少心腦血管病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我們將積極推廣“心身同治”療法,擬走出醫院,走進社群,以街道社群為依託,實現醫院與社群的整合,提高社群醫生對心身疾病的識別和治療能力,增加社群醫療服務的內涵,促進社群診療水平的提高。同時,進一步拓展和提供醫患溝通的渠道,打造“心腦血管病心身同治論壇”作為醫患交流的平臺,使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新醫學模式得到更好的貫徹和落實,提高心腦血管病的防治能力。

  另外,我們除了服務心腦血管病患者之外,還將關注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亞健康狀態是新世紀人類醫學的重大命題。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70%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中醫學“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和中醫體質學、心身醫學、非藥物療法等,在診斷、預防、治療亞健康狀態方面有著豐富的理論和方法。我們擬通過健康教育、健康檢查、醫療諮詢、心理諮詢、社群醫療等多種形式對亞健康人群進行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保健等方面的科普宣傳教育,增強該人群的健康意識,使其認識和理解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積極控制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對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