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肩關節周圍炎又稱漏肩風、五十肩、凍結肩,簡稱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症。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妨礙日常生活。本病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後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並逐漸加重,晝輕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側側臥,肩關節向各個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並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疾病描述
簡稱肩周炎(現少用),俗稱凝肩(frozen shoulder)。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及關節囊的慢性損傷性炎症。因增生、粗糙及關節內、外粘連,而以活動時疼痛、功能受限為其臨床特點。
症狀體徵
1、本病女性多於男性,多為中、老年患病,左側多於右側,亦可兩側先後發病。少數病人可風雙側同時發病。好發肩周炎的年齡與肩關節產生嚴重退變的年齡相一致,肩部有損傷史或曾經有區域性外固定史受寒史、偏癱史,也有無任何誘因而發病者。
2、疼痛為最明顯的症狀,逐漸出現肩部某一處痛,與動作、姿勢有明顯關係。隨病程延長,疼痛範圍擴大,並牽涉到上臂中段,同時伴肩關節活動受限。疼痛的程度及性質有較大的差異,或為鈍痛,或為刀割樣,如欲增大活動範圍,則有劇烈銳痛發生。嚴重時患肢不能梳頭、洗面和扣腰帶。夜間因翻身移動肩部而痛醒。這種疼痛可引起持續性肌肉痙攣,肌肉痙攣有的很輕,有的很重,疼痛與肌肉痙攣可侷限在肩關節,也可以向上放射至後頭部,向下可達腕及手指,也有的向後放射到肩胛骨,向前到胸部;也有的放射到三頭肌或者放射到三角肌、二頭肌直達前臂的橈側肩周炎壓痛點範圍廣泛。因病期不同壓痛點部位和壓痛程度也不一致,病人初期尚能指出疼痛點,後期範圍擴大,感覺疼痛來於肱骨。
3、體檢,三角肌有輕度萎縮,斜方肌痙攣。崗上肌腱、肱二頭肌長、短頭肌腱及三角肌前、後緣均可有明顯壓痛。肩關節以外展、外旋、後伸受限最明顯,少數人內收、內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較少。
4、年齡較大或病程較長者,X線平片可見到肩部骨質疏鬆,或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鈣化徵。
病情發展
按肩周炎的發生與發展 大致可分為3期,即急性期、慢性期、恢復期。 各期之間無明顯界限,各期病程長短不一,因人而異,差別很大。
1、急性期:這是肩周炎的早期。肩部自發性疼痛,其疼痛常為持續性,表現不一。有的急性發作,但
多數是慢性疼痛,有的只感覺肩部不舒適及束縛的感覺。疼痛多侷限於肩 關節的前外側,可延伸到三角肌的抵止點,常涉及肩肉胛區、上臂或前臂。活動時,如穿上衣時聳肩或肩內 旋時疼痛加重,不能梳頭洗臉,患側手不能摸背。以後肩疼迅速加重,尤其夜間為重,病人不敢患側臥位。由於肌肉痙攣和疼痛,逐漸出現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少,特別是外展和 外旋受限最為顯著。肩部外觀正常。區域性壓痛點多位於結節間溝、喙突。 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附著處、岡上肌附著處、肩胛內上角等處。
2、慢性期:肩痛逐漸減輕或消失,但肩關節攣縮僵硬逐漸加重呈;凍結狀態;。肩關節的各方向活動均比 正常者減少 50% -20%嚴重時肩肱關節活動完全消失,只有肩胛胸 壁關節的活動。梳頭、穿衣、舉臂、向後結帶均感困難。病程長者可出現輕度肌肉萎縮,多見於三角肌、肩胛帶肌。壓痛輕微或無壓痛,此時持續時間較久,通常為2- 3個月。
3、恢復期:肩痛基本消失,個別病人可有輕微的疼痛。肩關節慢慢地鬆弛,關節的活動也逐漸增加,外旋活動首先恢復,繼則為外展和內旋活動。恢復期的長短與急性期、慢 性期的時間有關。凍結期越長,恢復期也越慢;病期短,恢復也快。整個病程短者 l~2個 月,可又發病可達數年。
疾病病因
(1)制動
肩周炎病理
肩關節的活動減少,尤其是上肢長期靠在身旁,垂於體側,被認為是肩周炎最主要的誘發因素。制動一般發生在外傷或手術以後。不僅肩部或上臂骨折,外傷後過久地不適當[2]制動可造成肩周炎,而且有時甚至因為前臂,腕部骨折後應用頸腕吊帶懸吊,或是胸部石膏固定等原因減少了肩關節的活動也可造成肩周炎。此外,由於心臟手術,胸外科手術,女性乳腺癌切除術,有時甚至肝膽外科手術也可引起同側肩關節的肩周炎。這種手術以後引發的肩周炎,可能與術後疼痛,肩部活動減少有關。
(2)肩關節內在病變
肩關節本身變性性疾病,尤其是區域性軟組織退行性改變,可由於疼痛限制肩關節運動造成肩周炎。最常見導致肩周炎的軟組織退行性疾病是肌腱炎和腱鞘炎,其次是撞擊綜合徵和肩峰下損害。這些疾病可因為進一步開成肌健、肩袖、滑囊、關節囊的損害、粘連,攣縮等病理改變而導致肩周炎的發生,此外,肩部的損傷有時甚至是微小的損傷,也極有可能成為肩周炎的起因。
(3)鄰近部位的疾病
常見的鄰近部位病變為頸椎疾患。有相當多的研究結果表明,有頸椎疾患的病人發生肩周炎的可能性極大地增加,而且肩周炎病人也常伴有同側頸椎側屈和旋轉功能的明顯下降,頸椎疾患誘發肩周炎的原因也是不太清楚,可能原因是由於脊神經根受刺激後肩臂部疼痛或肌肉痙攣造成的肩部活動減少,或頸椎疾患的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特別是自主神經受累所造成,因此,在鑑別診斷或判明是否由頸椎疾患導致的肩周炎時要慎重。其它鄰近部位的疾病還包括心臟病,肺部結核,膈下疾病等。
(4)神經系統疾病
有較多的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患偏癱,神經麻痺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病人肩周炎發生率較高。這可能與肌肉力量降低,運動減少有關,如帕金森病病人肩周炎的發生率高達12.7%,高發的原因明顯地與運動減少有關。
(5)內分泌系統疾病
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內分泌系統疾病也與肩周炎關係密切,尤其是糖尿病病人,他們合併肩周炎的發生率可達10%-20%。因此內分泌功能紊亂也可能是肩周炎的誘發因素之一。
(6)免疫功能方面的改變
肩周炎的發生的免疫機制雖然不太清楚,但似乎可能與岡上肌肌腱等肌腱組織退行性改變誘發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老年人易患肩周炎和在肩周炎治療過程中注射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治療方法等現象都支援與免疫有關的論點。一般來說,50歲以後岡上肌肌健等部位明顯變薄,磨損,肌腱止點處的血管供養貧乏區發生局灶性壞死,而該區在外展時常與肩峰下反覆撞擊。因此,十分容易遭受損害而產生炎症。區域性的非細菌性炎證可產生異物型細胞免疫反應,並逐漸擴充套件至肩袖其它部位和關節囊,引起瀰漫性的關節囊炎。此外,部分肩周炎病人的人類白細胞相關抗原HLA-B27陽性率、1gA、C反應蛋白和免疫複合物水平等免疫指標也相對較高,這些都可能與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後纖維變性造成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
(7)姿勢失調
相當多的肩周炎病人發生於手工作業,伏案久坐等具有良姿勢的職業,而且過度胸椎後突(駝背)的病人明顯地容易患肩周炎。這可能由於長期的不良姿勢或姿勢失調造成了肩胛骨的傾斜,肩峰和肱骨也因不正常的應力而發生位置改變,逐漸形成肩袖損傷,潛在地導致肩周炎。
(8)心理因素
抑鬱、冷漠和感情城市抑等心理因素也與肩周炎的發生有一定關係。相當一部分肩周炎病人可有情緒不穩及精神創傷史。或有因長期患病,社會經濟壓力圈套而心情鬱悶的情況。他們對痛覺比較敏感,即痛閾較低的人往往容易患肩周炎。可能的原因是一旦肩痛和炎症發生後,這些人往往因為對疼痛過於敏感而較難恢復運動功能。雖然肩周炎的誘因是多種多樣的,但這些眾多的誘因卻共同地造成了肩關節軟組織輕度的非特異的炎性變化,由此提示,肩周炎的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
因此,在肩周炎的治療和預防過程中應根據其誘發因素加以區別對待。
病理生理
肩關節周圍的病變主要發生在盂肱關節周圍,其中包括:
①肌和肌腱。可分兩層。外層為三角肌,內層為崗上肌、崗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四個短肌及其聯合肌腱。聯合肌腱與關節囊緊密相連,附著於肱骨上端如袖套狀,稱為旋轉肩袖或肩袖。肩袖是肩關節活動時受力最大結構之一,易於損傷。肱二頭肌長腱起於關節盂上方,經肱骨結節間溝的骨纖維隧,此段是炎症好發之處。肱二頭肌短頭起於喙突,經盂肱關節內前方到上臂,受炎症影響後肌肉痙攣,影響肩外展、後伸。
②滑囊。有三角肌下滑囊、肩峰下滑囊及喙突下滑囊。其炎症可與相鄰的三角肌、崗上肌腱、肱二頭肌短腱相互影響。
③關節囊。盂肱關節囊大而鬆弛,肩活動範圍很大故易受損傷。
上述結構的慢性損傷主要表現為增生、粗糙及關節內、外粘連,從而產生疼痛和功能受限。後期粘連變得非常緊密,甚至與骨膜粘連,此時疼痛消失,但功能障礙卻難以恢復。
診斷檢查
1、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可因頸5神經根受到刺激出現肩部疼痛,而長時間疼痛、肌痙攣又可導致慢性損傷性炎症。故頸椎病可有肩部症狀,也可繼發肩周炎。二者主要鑑別點是頸椎病時單根神經損害少,往往有前臂及手的根性疼痛,且有神經定位體徵。此外,頭頸部體徵多於肩周炎。
2、肩部腫瘤
肩部腫瘤雖較其他疾病少見,但後果嚴重。臨床上有時將中老年人的肩痛長期以肩周炎或頸椎病治療,從而延誤診斷。因此,凡疼痛進行性加重,不能用固定患肢方法緩解疼痛,並出現軸向叩痛者,均應攝片檢查,以除外骨病。
肩周炎的臨床分型
狹義的肩周炎是指發生在肩肱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症,因為臨床表現以肩部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為特徵,故又稱凍結肩。廣義的肩周炎是指發生於肩關節複合體的多關節、多部位的病證,其分類方法很多,且診斷名稱混亂,現分述如下:
(1)根據病變部位及診斷意義上的相似性分為四大類:
①肩關節腔病變:凍結肩、疼痛性肩攣縮症、粘連性關節囊炎、疼痛肩及肩關節周圍粘連症等。
②滑液囊病變:粘連性肩峰下滑囊炎、粘連性滑液囊炎、鈣化性滑囊炎、閉塞性滑囊炎、三角肌下滑囊炎、腱滑液鞘炎等。
③肌腱炎及腱鞘炎:肱二頭肌長頭腱炎、粘連性腱鞘炎、岡上肌腱炎、疼痛弧綜合徵、鈣化性肌腱炎、退行性肌腱炎、肩袖炎等。
④其他肩周病變:肩纖維組織炎、喙突炎、退行性肩關節炎、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等。
(2)安達長夫根據病變部位將肩周炎分為三類:
①肩關節滑動機構的損害:肩袖的肌腱炎、肩袖的斷裂、肩袖的鈣沉著等。
②肱二頭肌機構的損害: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等。
③凍結肩。
(3)信原氏根據病變部位、性質和臨床特點,將肩周炎分為九類:
①肱二頭肌長頭腱炎及腱鞘炎。
②喙突炎。
③岡上肌腱炎,包括退行性和損傷性兩種。
④鈣化性岡上肌腱炎。
⑤肩峰下滑囊炎。
⑥凍結肩,又稱疼痛性關節攣縮症。
⑦繼發性肩關節攣縮,多因肩外傷、手術或長時間固定引起的繼發性肩關節攣縮。
⑧肩部纖維組織炎。
⑨肩關節不穩定或肩鬆弛症,包括因外傷或病變引起的韌帶、關節囊鬆弛,盂脣病變等引起的關節不穩定和半脫位。
(4)我國專家學者在參考國外分類方法的基礎上,根據國內病例的實際情況,按病變部位、疾病性質和臨床表現分類如下:
①凍結肩。
②喙突炎。
③肩袖病變:包括岡上肌腱病變(岡上肌腱炎、鈣化性岡上肌腱炎、岡上肌腱斷裂),岡下肌腱炎,小圓肌腱炎。
④肱二頭肌長頭腱炎及腱鞘炎。
⑤肩峰下滑囊炎(又稱三角肌下滑囊炎)。
⑥肩鎖關節病變。
⑦胸鎖關節炎。
⑧肩關節不穩定(包括髮育或損傷所致的骨結構缺損、盂脣病變、關節囊或韌帶過度鬆弛以及肩周圍肌肉麻痺等原因導致的肩關節不穩定。
⑨肩部纖維組織炎。
⑩其他肩周病變(包括肩挫傷、肩峰下撞擊綜合徵、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徵、三角肌肌腱炎等)。
肩周炎的治療
原則是針對肩周炎的不同時期,或是其不同症狀的嚴重程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肩周炎的治療應以保守治療為主。一般而言,若診斷及時,治療得當,可使病程縮短,運動功能及早恢復。
1、在肩周炎早期
即疼痛期,病人的疼痛症狀較重。而功能障礙則往往是由於疼痛造成的肌肉痙攣所致,所以治療主要是以解除疼痛,預防關節功能障礙為目的,緩解疼痛可採用吊帶制動的方法,使肩關節得以充分休息;或休用封閉療法,在區域性壓痛最為明顯處,注射強的鬆龍;或用間動電療法,溫熱敷,冷敷等物理治療方法解除疼痛。必要時可內服消炎鎮痛類藥物,外塗解痙鎮痛酊劑等外用藥物。在急性期,一般不宜過早採用推拿,按摩方法,以防疼痛症狀加重,使病程延長。一般可自我採取一些主動運動練習,保持肩關節活動度,在急性期限過後方可推拿,按摩,以達到改善血液迴圈,促進區域性炎症消退的目的。
2、在肩周炎的凍結期
關節功能障礙是其主要問題,疼痛往往由關節運動障礙所引起。治療重點以恢復關節運動功能為目的。採用的治療手段可以用理療,西式手法,推拿,按摩,醫療體育等多種措施,以達到解除粘連,擴大肩關節運動範圍,恢復正常關節活動功能的目的。針對功能障礙的症狀,嚴重的肩周炎病人必要時可採用麻醉下大推拿的方法,撕開粘連。在這一階段,應堅持肩關節的功能鍛鍊。除了被動運動之外,病人應積極主動地配合,開展主動運動的功能訓練,主動運動是整個治療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3、在肩周炎恢復期以消除殘餘症狀為主,主要以繼續加強功能鍛鍊為原則,增強肌肉力量,恢復在先期已發生廢物性萎縮的肩胛帶肌肉,恢復三角肌等肌肉的正常彈性和收縮功能,以達到全面康復和預防復發的目的。
4、除了針對不同病程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外,還應針對肩周炎病情的嚴重程度考慮治療措施。在這一點上,國外觀點認為,可根據被動運動試驗中因疼痛而造成的運動侷限和終未感覺來判定其嚴重程度並指導治療。假如被動運動中,病人的疼痛發生於終未感覺前,此時肩周炎往往是急性的,不宜採取主動運動體療,如果病人的疼痛發生於終未感覺的同時,可適當採用主動運動體療,當達到終末感覺時無疼痛,應採用主動運動體療。
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鬆弛,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健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由於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加之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磨擦擠壓,故而易發生慢性勞損。
治療方案
1、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療和功能鍛鍊,即使自愈也將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2、早期給予理療、鍼灸、適度的推拿按摩,可改善症狀。
3、痛點侷限時,可區域性注射醋酸強地鬆龍、能明顯緩解疼痛。但不建議使用此方法,封閉療法能立竿見影,但是隻能暫時壓制病痛幾年,很容易復發,而後病症會更重。
4、疼痛持續、夜間難以入睡時,可短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並加以適量口服肌鬆弛劑。
5、無論病程長、短,症狀輕、重,均應每日進行肩關節的主動活動,活動時以不引起劇痛為限。另外可使用外用的中藥進行治療,比如立正消痛貼,屬於外用敷劑,藥物從面板滲透病變骨質,中藥外用,無副作用,治療效果比口服西藥更好。
保健貼士
1、注意肩關節區域性保暖,隨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受寒受風及久居潮溼之地。
2、避免過度勞累,避擴音重物,注意區域性保暖。
3、要加強身體各關節的活動和戶外鍛鍊,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損傷。
4、老年人要加強營養,補充鈣質,如吃牛奶,雞蛋,豆製品,骨頭湯,黑木耳等,或口服鈣劑。
5、急性期不宜做肩關節的主動活動,可採用熱敷、拔火罐、輕手法推拿、按摩等方法綜合治療,注意熱敷時不要燙傷。
鍼灸療法
肩關節周圍炎是肩並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炎性病變。其臨床表現為:多見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以疼痛為主,日輕夜重;晚期則以功能障礙來主,外展、外旋及後伸等動作受限最明顯。
中醫學中,本病稱“漏肩風”、“肩凝”等,屬痺症範疇。多因年老體虛,風寒溼邪乘虛而入,致經脈痺阻;或跌僕損傷,瘀血留內,氣血不行,經筋作用失常而道致本病。
鍼灸治療肩痛在《鍼灸甲乙經》、《備急千全要方》、《鍼灸資生經》及《鍼灸大成》等著作中,均有記載。現代明確提到肩關節周圍炎的鍼灸治療首見於1954年。六十年代報道頗多,但以傳統的針刺法為主。近二十年來,幾乎各種穴位刺激療法被用於本病的治療,諸如刺血、針刺、艾灸、拔罐、穴位鐳射照射、熱針、穴位微波法、電針以及穴位注射等,為提高療效,還往往將二或三種方法結合運用。目前,鍼灸及各種穴位刺激法的療效大致類似,有效率在95%以上。
【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肩k透極泉,天宗透秉風、肩貞、條口透承山。
配穴:曲池、尺澤、肩陵、肩井、合谷、陽陵泉。
肩陵穴位置:陰陵泉下8~9分。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囑病人垂曲肘。宜以28號針,長3~4寸,行深刺透刺,使區域性有較強的痠麻脹感。條口透承山及肩陵穴、陽陵泉均宜針對側穴,為提高療效,可先針此類穴,待明顯得氣後,令患者活動肩部,內外旋轉、前伸後屈等;然後再針區域性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48例,結果痊癒226例,顯效100例,有效111例,無效11例,其總有效率為97.5%[1~5]。
電針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肩k、天宗、曲池、肩井。
配穴:條口透承山、臂(骨需)、阿是穴。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配穴,病程<30天者,加條口透承山;>30天者,選餘穴。先取肩k,快速刺入1寸,得氣後,再向極泉方向刺入3~4寸,行鍼2~3分鐘,餘主穴用常規刺法,然後接通電針儀,用密波或疏密波,留針30分鐘。電流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如病程<30天,先取患側條口透承山,針深2.5寸,得氣後通電針儀之正極;手握負電極,電針法同上。>30天者,針其餘配穴,方法同上。選2穴行穴位注射,藥物用丁公藤注射液或5%當歸注射液,每穴1毫升。電針每日或隔日1次,穴注每週2次。電針、穴注不同日進行。
(三)療效評價
共治226例,結果痊癒或基本痊癒135例,顯效45例,有效4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7.6%[6,7]。
穴位鐳射照射
(一)取穴:
主穴:肩內陵、曲池、阿是穴。
配穴:肩貞、肩k、天宗、臂(骨需)。
肩內陵穴位置:垂肩,腋前紋端與肩k連線中點。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穴。用低功率氦氖鐳射儀照射,輸出功率為7毫瓦,波長6328埃,光斑直徑4毫米,治療面積12.26平方毫米,照射距離50釐米左右。每穴照射5分鐘,痛點可8~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3~5日。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57例,結果,痊癒95例,顯效50例,有效10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95.3%[8~10]。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肩部壓痛點(下同)。
(二)治法
首先在患肩上進行按壓,找到壓痛點,在最明顯的一處用三稜針或鈹針迅速刺入,深1~2分左右,即出針。如此上、下、左、右,進行點刺,共5針,呈梅花狀,範圍以稍大於罐具口徑為宜,點刺處則應血出如珠。如痛點較分散,每次刺絡2~3個痛點。用閃火法或真空拔罐器拔罐10~15分鐘,拔出1~3毫升血為度。去罐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並行被動活動5~10分鐘,每隔2~4日一次,連續3次為一療程。
患者平時加強功能鍛鍊。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28例,結果痊癒120例,顯效54例,有效3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93.5%[11~13]。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尺澤、曲池、曲澤。
配穴:肩貞、肩s、肩內陵、阿是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僅取一穴,配穴據症酌取,均為患側。先在穴位及其周圍仔細尋找有瘀血現象之靜脈,然後用消毒三稜針刺破血管,出血10~20毫升,血止後拔罐5分鐘。每10~20天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30例,經1~3次治療,痊癒28例,顯效2例,總愈顯率達100%[14]。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肩、鎖骨、神門、肩關節。
配穴:肝、脾、皮質下。
肩關節穴位置:在肩穴與鎖骨穴之間。
(二)治法
主穴取2~3穴,酌加配穴。探得敏感點或陽性反應物後,用5分普通毫針快速刺入,得氣後,行捻轉手法,中強度刺激,約持續半至1分鐘。在運用手法的過程中,令病人適量活動患肩。疼痛較劇烈者,肩或肩關節穴用三稜針點刺出血數滴。毫針刺每日1次,刺血隔2~3日1次。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78例,結果臨床痊癒37例,顯效28例,有效6例,無效4例,其總有效率為94.4%[15,16]。
割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以左手食指、中指繃緊阿是穴,右手持鋒鉤針迅剌入皮下組織,病人有酸、麻、脹感時停止進針,然後上下提動針柄,鉤割數下,出針。加拔火罐,10~15分鐘。每週2次,4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三)療效評價
共以上法治60例,痊癒56例,顯效4例,有效率為100%[17]。
按摩療法
一部分肩關節周圍炎患者有自愈趨勢,僅遺留輕度功能障礙。大部分患者須經有效的治療方能痊癒。手部按摩配合肩關節功能鍛鍊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顯著。手部按摩可改善患部的血液迴圈,加速滲出物的吸收,起到通絡止痛的作用;功能鍛鍊可以鬆解粘連,滑利關節,以促進肩關節功能的恢復,兩者相得益彰。
按摩選穴
經穴:經渠、少府、內關、合谷、後溪、中清等。
反射區:肩關節、頸肩區、斜方肌、腎、輸尿管、膀胱、肺、頸項、頸椎、胸椎、肝、脾等。
反應點:肩點、痙攣刺激點、後頭點、頸項點等。
全息穴:頸肩穴、上肢穴。
按摩方法
推按上述反射區,每穴1OO-200次;點按各反應點2O0-3O0次;掐按各全息穴30O次。上述經穴分為兩組,合谷、經渠、少府為一組,內關、後溪、中渚為另一組,每次按摩一組,兩組輪換使用。每穴按揉30-50次。每天按摩1次,30次為1個療程。可持續3-4個療程,直至痊癒。
配合適當的功能鍛鍊,如爬牆活動,即雙腳併攏,面對牆壁,用雙手或單手沿牆壁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臂儘量高舉,然後緩緩下回原處,反覆數次;體後拉手,即雙手向後,用健側手拉住患側腕部,漸漸向上拉動,反覆進行;另有甩手等肩關節的各向活動等。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2O分鐘。要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幅度要由小漸大。
治療期間,避擴音重物,注意區域性保暖。區域性可配合熱敷,每天1次,每次10分鐘。水溫不要過高,以免燙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