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科 主治醫師 王明春

  病因

  病因較複雜,與多種內外因素有關,有時很難明確具體的病因。消化道攝入食物性變應原,如魚、蝦、牛羊肉、雞蛋等致敏因素,可使體內發生Ⅰ型變態反應。此外,機械性摩擦,如唾液和溢乳經常刺激,也是本病的誘因。護理不當,如過多使用較強的鹼性肥皂,過高營養,以及腸內異常消化等也可引起本病。某些外在因素,如陽光、紫外線、寒冷、溼熱等物理因素,接觸絲織品或人造纖維,外用藥物,以及面板細菌感染等均可引起溼疹或加重其病情。

  臨床表現

  起病大多在生後1~3個月,6個月後逐漸減輕,1歲半後大多數患兒自愈。一部分患兒延至幼兒或兒童期。病情輕重不一,皮疹多見於頭面部,逐漸蔓延至頸部、肩部、軀幹、四肢。

  1、臨床分期

  (1)急性期:起病急,面板表現為多數群集的小紅丘疹及紅斑,基底水腫,很快變成丘皰疹及小水皰,水皰破潰後糜爛,有明顯的黃色滲液或黃白色漿液性結痂,厚薄不一,外圍可見散在小丘疹。面部面板可有潮紅及腫脹。腋下、腹股溝等部位常合併擦爛。破潰可能繼發感染。患兒癢感明顯,煩躁不安。

  (2)亞急性期:因治療不當由急性期溼疹演變而來。滲出紅腫,結痂逐漸減輕,皮損以小丘疹為主,可有白色鱗屑,殘留少許丘皰疹及糜爛面。癢感稍減

  (3)慢性期:由急性、亞急性期演變而來,也可一開始就是慢性期表現。反覆發作,多見於1歲以上嬰幼兒。以面板粗糙、肥厚、丘疹、鱗屑及色素沉著為主要臨床表現。多分佈在四肢,在一定誘因下,可急性發作,明顯瘙癢。

  2、臨床分型

  (1)脂溢型:多見於1~3個月嬰兒。患兒前額、頰部和眉間面板潮紅,被覆黃色油膩性鱗屑,頭頂可有較厚的黃色液痂。嚴重時,頦下、後頸、腋及腹股溝可有擦爛、潮紅及滲出。

  (2)滲出型:多見於3~6個月嬰兒。患兒雙側面頰可見對稱性小米粒大小紅色丘疹,間有小水皰和紅斑,底部水腫,片狀糜爛,有黃色漿液滲出。

  (3)乾燥型:多見於6個月~1歲嬰兒。皮損表現為丘疹、紅腫、硬性糠皮樣鱗屑及結痂,常見於面部、軀幹和四肢側伸面。

  診斷

  根據發病年齡、皮疹表現,不難診斷。

  鑑別診斷

  1、擦爛紅斑

  擦爛紅斑多見於耳後、腹股溝、肛周、頸部,多發生於肥胖嬰兒,好發於夏季,由於溼熱、流涎、區域性護理不當所致。

  2、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有接觸史,面板損害發生於接觸部位,邊界清楚。

  3、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感染則為淡紅色斑片及扁平小丘疹,邊緣隆起,邊界清楚,邊緣可有少量鱗屑,同時常合併鵝口瘡。可行真菌檢查。

  治療

  1、飲食管理

  最好能找到並避免過敏原。如牛奶蛋白過敏患兒應改食氨基酸配方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

  2、區域性治療

  患兒應該每天洗澡,保持面板清潔和溼潤,但是水溫不能過高,儘量少用化學洗浴用品。對於滲出型和乾燥型溼疹,如果表面沒有破潰,應該給患兒用一些不過敏的保溼霜,起到保溼作用。對於嚴重的溼疹,可以區域性短期外用皮質類固醇霜劑塗抹,有明顯的抗炎和止癢作用,注意避免長時間大劑量應用以免產生副作用。如果區域性破潰感染,則需要區域性塗抹抗生素軟膏消炎治療。

  3、口服抗組胺類藥物

  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抗組織胺類藥物如撲爾敏、仙特明等。

  4、全身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

  無論口服還是靜脈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都能很快控制症狀,但停藥後易復發,不能根治,且長期應用後有依賴性和各種不良反應,故應酌情慎用。泛發急性溼疹其他療法效果不佳者,可短期口服強的鬆,病情好轉後逐漸減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