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主任醫師 辛學知

  直腸類癌通常生長緩慢,像良性腫瘤一樣,轉移的危險與原發腫瘤的大小有關。直腸類癌在早期是可治的,採取手術與腫瘤生物治療技術五年生存率多可達99%以上。

  直腸類癌又稱嗜銀細胞瘤,發生於腸黏膜腺體的嗜銀細胞,約佔消化道類癌的17%-25%。在腸鏡下呈灰白色或黃色質地硬隆起型黏膜及黏膜下腫物。本病是一種少見的低度惡性腫瘤,多呈區域性性浸潤性生長而少有轉移,並能分泌5-HT,從而引起“類癌綜合徵”,其典型症狀為腹瀉、潮紅、氣喘、紫紺和右心瓣膜病。

  直腸類癌的症狀有哪些呢

  1、我們要知道,直腸類癌的症狀缺乏特殊徵象,診斷頗為困難。臨床上往往被忽略或誤診為闌尾炎、克隆病、腸癌等疾病。當類癌瘤出現類癌綜合徵時,診斷較易。典型者表現為面板潮紅、腹瀉、腹痛、哮喘、右心瓣膜病變和肝腫大等。血清5-HT含量增加和尿中5-HIAA排出增多,對診斷有意義,如超過261.5~523μmol/24h,診斷即可成立。腫瘤的組織學檢查可獲得確診。

  2、直腸類癌的早期症狀多不明顯,小類癌可無症狀,多在直腸指檢或手術中意外發現。

  3、直腸類癌的症狀多發生黏膜下層及黏膜深層,多呈微黃色或灰黃色,表面光滑完整、邊界清楚、質硬,體積一般較小,多數直徑在1.5cm以下,偶見大於數釐米者。

  4、部分病例僅表現為黏膜下侷限性增厚,扁平和略凹狀的斑塊。或呈息肉樣病變。可以直接浸潤生長,也可經淋巴系統或血行轉移。

  5、隨著腫瘤進展可出現腹部不適,腹瀉、便祕、大便習慣改變,便血,腹部包塊,低位腸梗阻及轉移症狀等。

  診斷

  類癌確診主要依據組織病理學和免疫組化分析。鏡下觀察,瘤細胞形態較一致,多為小圓形或多角形,包含緻密的神經內分泌顆粒。因缺乏常見的惡性腫瘤標準,鏡下良性和惡性之間很難鑑別。免疫組化分析是類癌診斷和鑑別診斷的可靠手段,嗜鉻粒蛋白A(CgA)是神經內分泌顆粒基質的一種特殊成分,為顯示神經內分泌細胞敏感、特異性較強的標記物;Ki-67的陽性率對評估類癌細胞的增殖活性及判斷預後有重要意義,Ki-67的陽性率低表明直腸類癌增殖活性較低,預後較好。

  治療

  1、內鏡下息肉切除術直腸類癌內鏡下完全切除標準為基底無類癌組織殘留,各邊緣0.2cm以上非類癌組織。

  2、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腫瘤直徑<1.0cm且侷限於黏膜層的直腸類癌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安全可靠,且可保留肛門功能。

  3、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消化道較大的平坦病變、早期癌和黏膜下腫瘤,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經肛門內鏡的顯微手術(TEM)直腸類癌若腫瘤直徑<2.0cm、浸潤深度未超出黏膜下層、無淋巴結轉移者,可行經肛門內鏡的顯微手術區域性切除。

  5、根治切除術若腫瘤直徑>2.0cm、有淋巴結轉移、區域性切除發現肌層有浸潤、表面有明顯潰瘍、反覆多次行區域性切除或伴發其他腸道惡性腫瘤者,應按直腸癌根治範圍行根治性切除。

  直腸類癌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直腸指診及內鏡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組織病理學和免疫組化分析可確診,內鏡下切除是一種效果確實的方法,預後主要取決於早期發現、早期確診及早期治療。隨著認識加深、醫療器械更新和技術發展,直腸類癌的治療效果和預後會越來越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