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科學家的研究和反覆實踐,人們對乙肝病毒的生物學性狀已有較為全面的瞭解。在此,我們介紹乙型肝炎病毒(英文縮寫HBV)的一些基本特性。
病毒的形態與結構
病毒非常小,必須藉助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其形態有球形、絲形、彈形、磚形、蝌蚪形。沒有細胞結構,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衣殼組成,不能夠自行繁殖,需要進入到宿主細胞內,利用細胞的物質與功能,以“複製”的方式進行增殖後將病毒顆粒釋放到細胞外,而這個過程也使機體細胞受損。
對自然環境的抵抗力
對熱、低溫、乾燥、紫外線及一般濃度的化學消毒劑,有一定耐受性;在零下20℃時可存活20年,在37℃時可存活7天,在55℃時仍然能存活6小時;對乙醇(又稱酒精)、甲酚皁溶液(來蘇兒)、碘酊等不敏感。加熱到100℃10分鐘或65℃10小時可使其傳染性消失,對0.5%過氧乙酸、3%漂白粉以及0.2%苯扎溴銨(又稱新潔爾滅)等敏感。瞭解乙肝病毒抵抗力情況,有利於我們控制和殺滅病毒。
最喜愛寄居在肝
即嗜肝性HBV一旦入侵人體,主要侵襲肝,在肝細胞內大量增殖,這就是它們的嗜肝性。據研究,這是因為肝細胞表面有一種“受體”的緣故,也就是說,肝細胞表面有與乙肝病毒相對應的結構,乙肝病毒一進來就對號入座了。大量HBV集中於肝細胞內,並在其中複製增殖,不僅造成肝細胞損害,更重要的是誘發機體產生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由此加重了肝的炎性反應,導致肝炎發作。
時常光顧其他組織細胞
即泛嗜性所謂泛嗜性就是非肝組織細胞它也侵襲,比如膽管上皮細胞、胰腺上皮細胞、腎小管細胞、胃黏膜細胞及血液中的單核細胞等,侵入這些部位也可致病,如HBV相關性腎炎、HBV性糖尿病等。但泛嗜性並不一定在每一個個體中發生,很多人沒有泛嗜性損害,所以說是“輕度”泛嗜性,HBV主要還是侵襲肝。
有嚴格的種屬特性
許多傳染病與動物有關,細菌或病毒可寄生在鼠、狗、貓、兔、牛、羊、豬等動物體內,這些動物都可以作為傳染源或者是重要傳播媒介。HBV不同於這些病原體,它有種屬特性,到目前為止,只有人、黑猩猩、長臂猿、狒狒對HBV易於感染,也就是說,只有人、黑猩猩、長臂猿、狒狒才會得乙肝。有趣的是,近年來科學家還發現土撥鼠、地松鼠和北京鴨的肝炎病毒似乎與人的HBV類似,這倒是給研究工作創造了條件。雖然在吸血昆蟲體內檢查到HBV的蹤跡,但只是暫時“居住”而已,一般不會在它們體內複製增殖,因此大可不必害怕叮咬過乙肝病人的蚊子再來咬健康人時而被傳染上乙肝病毒。家中圈養的寵物,如狗、貓、猴、鴿子等是不會傳播HBV的。
感染的慢性化
所謂慢性化,指的是人感染HBV後不易被立即清除掉,而容易轉為一種長期感染的狀態。一般而言,人感染HBV持續6個月以上就稱之為慢性感染了。我國HBV感染有明顯慢性化傾向,特別是胎兒期及幼兒期感染,多為慢性化過程,長期攜帶HBV,體內呈“免疫耐受”狀態,也就是與“病毒”呈和平共處的狀態,不能將病毒清除。這個過程可長達10~30年或更久,因此這一乙肝病毒攜帶狀態也就成為乙肝傳染源的重要構成部分。
乙肝病毒的基因易發生變異
變異是所有病原微生物的共性,面對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環境的變化,病原微生物通過變異以適應環境的變化。而相對於其他一些病毒,HBV是屬於極容易產生變異的病毒之一,它的4個基因組(S、C、P、X)均可發生變異,來逃避外界的攻擊,另有某些抗病毒藥物也可導致病毒變異。
病毒的變異特性是不可控制的,所以給診斷和治療帶來困難,目前在乙肝長期抗病毒治療中,防止病毒變異是一個重要課題。乙肝病毒的致癌性現在已經肯定,HBV是原發性肝癌的重要病因,80%~90%的原發性肝癌患者都曾患過乙肝。有人觀察發現,有20年乙肝病毒感染病史者,有5%~10%發生癌變,而癌變發生率與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多少有一定的相關性,也就是說及時地減少HBV數量,是可以降低癌變的風險的。癌變的原因是HBV的X基因整合到肝細胞基因上,使肝細胞發生突變,導致原發性肝癌。瞭解了HBV的特性,可使大家對慢性乙肝有較清楚的認識,對防治做到心中有數,不至於談癌色變。
目前預防乙肝有效果良好的乙肝疫苗,國家已於1992年起將其納入計劃免疫。以北京、上海為例,新生兒接種以來,學齡前兒童的HBV攜帶率已下降至0.5%。這樣不僅預防了乙型肝炎的發病,也大大預防和降低了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