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任醫師 張曉東

  一、什麼是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是常見的髖部骨折之一。由於老年人骨質疏鬆、平衡能力差、易於摔倒等原因,股骨頸發病率相對較高,而青壯年發病則往往是由於巨大的暴力所致。

  二、股骨頸骨折是否需要住院治療?

  由於老年人長期臥床會導致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併發症發生,護理工作量大,且患者因疼痛而拒絕活動會進一步增加併發症的發生率,併發症嚴重者最終可危及生命。有學者報道,股骨頸及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老年患者如不及時手術治療,由於受到護理不當及患者自身狀況等因素影響,相當一部分老人的生存率僅為2-3個月。此外,股骨頸骨折發生骨折不癒合及股骨頭壞死的風險非常之大。故而,股骨頸骨折患者如果沒有明顯的手術禁忌症均需要住院手術治療。

  三、住院費用

  股骨頸骨折的治療費用因治療方法不同而有所差異。比如:採用相對保守的空心釘進行固定費用相對較低,空心釘固定又因選擇的釘子不同而價格不同:國產的空心釘一般每根六七百元左右,進口的大約一千八百元左右;而採用人工關節置換術的話,價格從國產的一兩萬元到五六萬元不等。另外,患者傷前的健康狀況會影響到術後用藥情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總體住院費用。

  四、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為空心釘固定,空心釘固定加骨瓣移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人工股骨頭置換,克氏針固定等。由於治療方法選擇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預後,故而應由經驗豐富的專科醫生根據患者年齡、骨折型別及全身狀況,對病情進行全面評估後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如兒童股骨頸骨折需在良好的復位後以克氏針固定,避免損傷骨骺,影響兒童發育;青壯年股骨頸骨折避免行人工關節置換術;老年人骨折應根據情況選擇人工關節等等。

  五、股骨頸骨折後是不是治療越早越好?

  是的,早期治療有利於儘快解除骨折後血管受壓或痙攣,儘早恢復骨折端的血液供應;同時,長期臥床易引發褥瘡、血栓、肌肉萎縮、關節活動度變小、肺炎等併發症。股骨頸骨折手術原則上不超過2周。

  六、股骨頸骨折術後發生股骨頭壞死的影響因素

  股骨頸骨折術後發生股骨頭壞死的機率約為20-40%,其高危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骨折部位:股骨頸骨折越靠近股骨頭,發生不癒合和股骨頭壞死的機率越高,特別是股骨頸頭下型骨折、髖關節脫位等損傷可造成股骨頭血運障礙,導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發生率增加;

  2、年齡:中老年患者的股骨頸骨折易發生不癒合,而青壯年股骨頸骨折因致傷暴力大,股骨頸周圍血供損傷更大,股骨頭可能在受傷的當時就已經發生骨小樑壓縮、塌陷,頭內壓力增加,進一步影響股骨頭血供,因此更易發生股骨頭壞死;

  3、負重:過早棄拐活動造成股骨頸骨折端不穩定,出現骨折端的相對滑動,進一步加重血管損傷,是導致股骨頭壞死的重要原因;

  4、錯位程度和復位質量:股骨頸骨折輕度錯位,股骨頭壞死率為15.7%,中度錯位者為35.7%,重度者則為51%,復位質量越好,股骨頭壞死發生率越低。

  七、如何避免股骨頸骨折術後股骨頭壞死

  1、不過早負重。股骨頸骨折單純從骨折癒合的角度講12周以後基本上就可以負重,但因為股骨頭壞死發生較晚,扶柺杖行走最好一直堅持到術後1~1.5年;

  2、勤複查。即使骨折癒合,也要追蹤3~5年。研究表明約85%的股骨頭壞死發生在骨折後3年內,98%發生在5年以內。對於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和療效的評價,不能僅僅觀察到骨折癒合,而應隨診至傷後5年。如發現X線片有釘痕出現,股骨頭高度遞減和硬化透明帶等現象,表明股骨頭已有壞死先兆,應積極採取措施,防止其進一步發展。

  八、術後鍛鍊方法

  依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在術後不同的時期需採用不同的鍛鍊方法。

  1、空心釘固定術後鍛鍊方法:

  (1)癒合期

  手術後3-5天開始臥位坐保健體操練習,每日1-2次,主要內容包括趾與踝的主動練習、股四頭肌和臀大肌的靜力性收縮;第2周在醫護人員的扶持下不使股骨旋轉與內收,做髖、膝主動屈伸運動,動作輕柔,幅度小,重複次數少,以不引起明顯疼痛為度;同期上肢行支撐肌肉的抗阻練習,包括胸大肌、背闊肌、肱三頭肌等。術後第2個月,坐在床邊雙小腿下垂,膝關節緊貼床沿,患肢行主動屈伸練習,以雙下肢不腫脹、膝關節主動伸直達60°以上為佳;術後6周後可在坐位行主動屈髖、伸膝練習。不宜在床上盤坐,以免髖關節外旋影響股骨頸骨折的穩定性。在床沿坐,雙小腿踩踏腳凳上,練習用雙臂撐起上身和雙臂支撐並向後上方抬起臀部。

  術後3個月,可增加下列練習:

  ①仰臥位,患肢伸直做主動下肢內收、外展運動,以及俯臥位患肢伸直抬高做伸髖肌力練習。

  ②坐位做抗阻股四頭肌練習,必要時做恢復膝關節屈、伸活動範圍的練習。年齡較輕、體質較強的患者可作雙掖杖兩點步行,患肢不負重。

  (2)恢復期

  骨折癒合進入恢復期,此期要加強髖、膝、踝部的練習活動,患肢逐步恢復負重,以恢復髖與膝的關節活動範圍,恢復行動能力,加強下肢的穩定性。

  第一個月增加下列練習:髖關節屈伸的關節活動範圍牽伸。扶杆雙足站立做踝關節主動的屈伸、內翻、外翻運動及下蹲起立。再1周後,增加扶杆站立做雙下肢交替步運動。平行杆內步行和用雙掖杖做四點步行。

  第2個月,可練習用健側上肢拄單拐步行,2周後可改由患肢上肢扶拐。

  第3個月,可改為由健側上肢扶手杖步行。增強髖關節的內收、外展和旋轉練習。2周後改由患側上肢扶手杖步行。

  以後再逐步提高下肢負重能力、耐力和行動能力及ADL功能,包括變速行走、跨越障礙、拾取落地物件、上下樓梯、用廁所、洗浴等。這一過程可長達1-1.5年,期間應定期複查,包括X線片複查,檢視功能恢復情況,觀察有無股骨頭壞死的傾向。

  2、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鍛鍊方法:

  (1)術前康復教育

  向病人解釋手術情況,介紹術後康復方案,教會病人進行踝泵收縮、股四頭肌、N繩肌、臀肌等長收縮動作,增強下肢及上肢的肌力訓練。練習體位轉換,指導病人扶拐用3點或4點步態行走。介紹術後應避免的動作及體位。心理指導,消除病人對手術的恐懼及疾病康復的畏難情緒。

  (2)術前評定

  術前進行步態、四肢肌力及髖關節活動範圍的評定。

  (3)術後康復

  ①術後2-3個月內應避免的動作及體位

  a.避免內收,術後患髖內收易使人工關節脫位。術後患肢應保持外展位,側臥時在兩腿之間放一枕頭或被子,防止內收。

  b.避免“蹺二郎腿”,下蹲穿鞋、蹲位大小便等動作。

  ②肌力訓練

  術後第1天開始進行患肢踝泵運動、股四頭肌、N繩肌及臀肌的等長收縮練習。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肌肉力量訓練,儘早開始深呼吸練習並持續堅持下去。

  術後第3天開始屈髖、伸膝練習,患肢外展,抬高臀部(橋式運動)練習。

  術後第7天開始臀肌的抗阻肌力練習。

  肌力訓練要在無痛或患者能夠忍受的範圍內進行,根據病人的情況酌情不斷增加練習的頻率和強度。

  ③關節活動度練習

  雙上肢及雙下肢諸關節每天進行3-4次主動關節活動度練習,每次5-10分鐘。術後第3天開始患髖的被動關節活動度練習,術後第7天開始主動屈曲膝及髖外展練習。但屈髖不能超過90°,避免內收、內旋、半屈動作。

  ④負重及體位轉換

  術後第2-3天,訓練臥位到坐位的轉換。術後第5-6天,從床上到椅子轉移。術後第7天,扶兩拐站立,練習扶雙柺或步行輔助裝置行走。

  ⑤出院前評定及教育

  出院前應進行肌力、關節活動度、行走能力等評定。教會病人家庭訓練方案,強調術後應避免的動作及體位。

  九、出院後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人工關節術後正確穿襪一位術後患者由於不注意,穿襪子時將腿部外旋,用提鞋的姿勢,結果造成關節脫位。有人還採用蹺二郎腿的姿勢坐著穿襪。這都是不對的。正確穿襪姿勢是:坐在床上或比較高的凳子上,屈髖屈膝,膝關節稍微向小腿內側收。

  上廁所時採用坐便器,睡覺要養成仰臥位的習慣,術後定期到醫院複查也很重要。術後第1、3、6、12個月分別複查一次,以後是每年複查一次。

  術後防骨質疏鬆,中老年患者的骨質疏鬆如果不加以控制,將很有可能‘葬送’人工關節,這話不是危言聳聽。骨質疏鬆的危害在於造成骨骼肌肉不能和關節假體長在一起,容易導致關節假體鬆動或假體周圍骨折。多晒太陽,適量運動,飲食注意鈣質的攝入,必要時補充鈣劑。有的病友術後天天喝骨頭湯,這是誤區,實際上平時喝牛奶就已經能夠提供足夠的鈣質了。骨頭湯喝多了不一定吸收,還會妨礙脾胃功能,如果要喝,一週一兩次即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