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創傷骨科 主治醫師 李衛

  一、腕關節的骨關節解剖

  腕關節由8塊腕骨、第1-第5

  掌骨基底、橈尺骨遠端構成,分別組成橈尺遠側關節、橈、尺腕關節、腕中關節、腕掌關節、腕骨間關節。(圖1-幻2)橈尺遠側關節包括垂直部分和橫行部分。其垂直部分由橈骨尺側切跡及尺骨頭環狀關節面組成,橫行部分由尺骨頭及三角纖維軟骨

  (TFC-TriangleFibrous

  Cartilage)組成。(圖2-幻3)根據尺骨遠端與橈骨遠端解剖長度的差異,分為正向尺骨變異:尺骨遠端長於橈骨遠端,負向尺骨變異:尺骨遠端短於橈骨遠端,中性尺骨變異:橈、尺骨遠端長度相等。(圖3-幻5)正常時:正向變異為+2mm,負向變異為-4mm。尺骨變異對腕關節具有重要的生物力學意義,可改變橈尺骨之間的軸向載荷、橈尺月關節接觸壓、月骨表面應力。中性尺骨變異時由遠端傳導的應力約80%分佈在橈腕關節,約20%分佈在尺腕關節。有基礎和臨床研究認為,尺骨變異與月骨缺血性壞死、尺腕撞擊綜合徵及橈尺遠側關節穩定性有密切關係。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FCC-Triangle

  FibrousCartilage

  Complex)組成較為複雜,主要有三角纖維軟骨、尺腕半月板、腕尺側副韌帶、掌側橈尺韌帶、背側橈尺韌帶、尺側腕伸肌腱鞘。(圖4-幻7)TFCC的主要作用包括,緩衝腕關節尺側受到的應力作用,將橈尺遠側關節與橈腕關節分開,連線橈、尺骨,穩定橈尺遠側關節等。

  橈腕關節為雙軸橢圓或髁狀關節,由舟骨、月骨、三角骨(橢圓形關節面)及橈骨遠端關節面和三角纖維軟骨組成,與腕中及橈尺遠側關節互不相通(被腕骨骨間韌帶及三角纖維軟骨相隔)。(圖5-幻11)關節囊薄而鬆弛,由囊內外韌帶加強。

  腕中關節由遠近側兩排腕骨組成,似S形。橈側部分為舟骨及大小多角骨(即

  STT關節),這部分類似一個滑動關節,活動幅度較小;尺側部分為頭骨、鉤骨及舟、月、三角骨,類似髁狀關節,活動幅度較大。(圖6-幻14)

  近排腕骨間關節包括,舟月關節:舟骨近端內側面與月骨外側面組成,由舟月骨間韌帶(SLIL)連線;月三角關節:月骨內側面與三角骨底面組成,由月三角骨間韌帶(LTIL)連線;豆三角關節:三角骨掌側面與豌豆骨背側面組成,關節囊鬆弛,由周圍韌帶及肌腱等加強,豌豆骨有肌腱、韌帶附著,類似髕骨,對腕尺側穩定發揮作用。(圖7-幻17)

  遠排腕骨間關節由大、小多角骨、頭骨和鉤骨通過各自相鄰的骨間韌帶連線組成(大小骨間韌帶、小多角骨間韌帶、頭鉤骨間韌帶),遠排腕骨間活動幅度很小,幾乎為一個運動整體,韌帶發生撕裂的可能性極小。(圖7-幻17)

  第1腕掌關節:由大多角骨和第1掌骨基底組成,鞍狀關節,關節囊厚而鬆弛,關節囊周圍有韌帶加強,該關節靈活、穩定,可完成多方向的大範圍活動。(圖8-幻18)

  第2C5腕掌關節:由第2C5掌骨基底和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組成,其中第2、3

  腕掌關節活動度極小,十分穩定;第5腕掌關節活動度較大,僅次於第1腕掌關節,也為鞍狀關節,其關節囊較第2、3、4腕掌關節鬆弛,第2C5

  腕掌關節關節囊周圍由腕掌背側韌帶和骨間韌帶加強。(圖8-幻20)

  腕部血液供應主要有橈動脈、尺動脈、骨間動脈來提供。

  腕關節活動受通過腕部的肌肉(肌腱)控制、協調,同時它們也對腕關節的穩定性起重要作用。屈腕肌:橈尺側屈腕肌(腱)、掌長肌(腱),伸腕肌:橈、尺側伸腕肌(腱),屈指肌:拇長屈肌(腱)、指淺深屈肌伸指肌(腱),拇長伸肌(腱)、示、小指固有伸肌(腱)、指總伸肌(腱)等。(圖9-幻23)

  二、腕關節韌帶

  分類:按韌帶起止點分為外在韌帶

  -位於腕骨與橈骨、尺骨或掌骨間,內在韌帶-起止於各個腕骨之間;按關節部位分-

  橈腕關節韌帶、腕中關節韌帶、腕掌關節韌帶、腕背關節韌帶及腕骨間關節韌帶。

  功能:提供腕關節力學支援,控制和調節腕部各關節的運動方式及幅度,維持腕關節的穩定

  ,確保腕關節功能的完成。

  掌側橈腕韌帶(圖10-幻28)

  橈側副韌帶或橈舟韌帶(Radioscaphoid

  Ligament-RSL):起於橈骨莖突偏背側,止於舟骨結節

  橈舟頭韌帶(Radioscaphocapitate

  Ligament-RSCL):起於橈骨莖突及橈骨遠端掌側脣橈側,向遠端止於舟骨腰部和頭骨頭部

  長橈月韌帶(LongRadiolunate

  Ligament-LRL):起於橈骨遠端掌側脣,止於月骨掌面橈側緣

  短橈月韌帶(ShortRadiolunate

  Ligament-SRLL):起於橈骨遠端月骨窩掌側緣,止於月骨掌側,有人認為它僅為腕關節囊的增厚

  橈舟月韌帶(Radioscapholunate

  Ligament-RSLLorLigamentof

  Testut):橈月韌帶尺側深面,起於橈骨遠端橈腕關節面髁間嵴掌面,止於舟骨近極的掌面,並與舟月韌帶相交織,少部分止於月骨掌面橈側緣

  掌側尺腕韌帶(圖11-幻30)

  尺月韌帶

  (UlnolunateLigament-ULL):起於尺骨遠端掌側,與SRL相延續,止於月骨掌側極

  尺三角韌帶(

  UlnotriquetralLigamentCUTL):位於UL尺側,與其他掌側尺腕韌帶起點相同,止於三角骨近側掌面

  尺頭韌帶(

  UlnocapitateLigamentCUCL):起於尺骨莖突基底和橈尺韌帶掌面,止於頭骨及其臨近的骨間韌帶

  背側橈腕韌帶(Dorsal

  RadiocarpalLigament-DRCL

  ):起於橈骨遠端關節面背緣,較為寬大,越過月骨、舟月關節、月三角關節背面,止於三角骨背面。(圖12-幻32)

  背側腕骨間韌帶(Dorsal

  IntercarpalLigament-DICL):起於三角骨背面,與DRC

  止點向橈側相延續,止於舟骨腰部及大、小多角骨。(圖12-幻32)

  掌側腕中韌帶(圖13-幻34)

  舟大小多角韌帶(Scaphotrapezium

  TrapezoidLigament-STTL):起於舟骨遠極,止於大小多角骨掌側面

  舟頭韌帶(Scaphocapitate

  Ligament-SCL):起於舟骨遠極,止於頭骨體

  三角頭韌帶(Triquetrocapitate

  Ligament-TCL):起於三角骨掌面,止於頭骨體

  三角鉤韌帶(Triquetrohamate

  Ligament-THL):起於三角骨掌面,止於鉤骨掌面

  豆鉤韌帶(Pisohamate

  Ligament-PHL):尺側腕屈肌腱的延續,起於豆骨遠端,止於鉤骨鉤附近

  近排腕骨間韌帶

  舟月韌帶(Scapholunate

  InterosseousLigament-SLIL):分三部分:背側部分-位於舟骨近端內側面的背側和月骨外側面的背側角之間,近側部分-

  位於舟月關節近側,韌帶與舟月骨相連處與關節軟骨相融合,掌側部分-

  位於舟月關節掌側,較背側部分薄,舟月關節遠端部分無韌帶聯絡。(圖13-幻36)

  月三角韌帶(LunotriquetralInterosseous

  Ligament-LTIL)

  :位於月三角骨之間,分掌、背、近側部分,掌側較背側厚。(圖14-幻38)

  舟三角韌帶?(ScaphotriquetralInterosseous

  Ligament-STIL):背側部分-起於舟骨腰部背側,通過並附著在月骨背極,止於三角骨背側,掌側部分-起於舟骨舟月韌帶附著點遠處,止於三

  角骨掌側

  豆三角韌帶(PisotriquetralLigament-PTL)

  遠排腕骨間韌帶(圖15-幻41)

  大小多角韌帶(

  TrapeziumTrapezoidInterosseousLigamentCTTIL

  ):橫行韌帶束,位於大小多角骨之間,分掌、背側兩部分。

  小多角頭韌帶(TrapeziocapitateInterosseousLigament-

  TCIL):分掌、背側及深部三部分,前兩部分起於小多角骨內側,止與頭骨體。

  頭鉤韌帶(CapitohamateInterosseous

  Ligament-CHIL):分掌、背側及深部三部分,前兩部分

  起於頭骨內側面,止於鉤骨外側面。

  遠排腕骨間關節間隙狹小,骨間韌帶短而堅韌,被認為是一個運動整體。

  腕掌關節及掌骨間韌帶韌帶(圖16-幻42)

  三、

  腕關節的運動學

  腕關節是一個運動學連線系統,

  其運動不僅僅侷限於屈-伸和橈-尺平面,實際上它是一個多向運動的萬向關節,在其複雜的內、外在韌帶系統的引導、束縛及前臂肌肉的動力作用下,腕骨之間同步協調的發揮其作用。通過複雜的生物力學過程,協調手和前臂之間位置的變化,並將肌肉的力量傳導到手,並最終完美地使手功能完成。

  因此,腕關節是手功能完成的重要保證之一,腕關節功能的完成取決於腕骨獨特的運動學行為、腕骨(包括橈尺骨遠端)的形態、腕關節韌帶的完整、相關肌肉的功能狀況。研究腕關節生理和病生理狀態下的運動學規律,對了解腕關節不穩定的損傷機制有著重要的意義。

  傳統的概念認為,遠排和近排腕骨各為一個相對固定體系,其運動發生在腕中和橈腕關節,即遠排腕骨與近排腕骨之間,近排腕骨與橈尺骨遠端關節面之間(Johnston

  1907),這一概念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腕骨間的運動(Henke1859)。隨著不斷的研究和發現,腕骨間相互運動(Virchow

  1902)在腕關節生物力學機制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隨之,產生了各種關於腕關節運動學的理論或模式。三元連線系統或中央鏈系統(threebarlinkage

  system,Gilford1943)將橈骨-月骨-頭骨複合體視為一箇中央鏈系統(包括兩個單一鉸鏈關節),其中月骨作為嵌體(intercalated

  element)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舟骨位於鏈的側翼,起穩定作用。(圖17-幻46)後來,該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充套件和豐富,形成了滑動曲柄理論(slide

  crankmechanism,Fisk1970,Linscheid1972),強調舟骨對中央鏈的“曲柄”式穩定作用,舟骨跨入腕中關節,

  以避免載荷下運動鏈的塌陷,該理論對腕骨特殊的幾何形態特別是近排腕骨幾何形態和韌帶連線下腕骨間的互動在腕關節運動學方面的作用考慮較少。“力學柱”

  理論(Navarro

  1921)則提出了腕關節縱列柱模型,認為腕關節有三個力學柱,外側柱即運動柱,指舟骨和大、小多角骨,其主要作用為支援拇指並傳導來往於兩排腕骨之間的載荷,中央柱即屈伸柱,指月骨、頭骨和鉤骨,掌屈和背伸腕關節,內側柱即旋轉柱,指三角骨和豌豆骨,控制旋轉功能。Taleisnik(1976)認為豌豆骨在腕關節運動中並不起作用,應該將起從內側柱中去除,而遠排腕骨之間幾乎沒有運動存在,它們為一個完整的運動單位,因此大、小多角骨應合併到中央柱。(圖18-幻49)“

  橢園環”理論(Lichtman

  1981)認為腕關節似一橫行的環,由四個相互獨立的環節組成:遠排腕骨、舟骨、月骨和三角骨。每一環節與其兩側的環節以韌帶連線。韌帶連續,就可保證腕關節同步協調運動。任一環節斷裂都會導致腕關節功能障礙,該理論更多地強調了近排腕骨特別是腕骨間相互運動(腕骨間韌帶)的重要性。Weber則持另一種腕骨柱列理論。他將腕骨分為兩列:橈側承載列腕骨,包括月骨、頭狀骨、舟骨和小多角骨;尺側控制列腕骨,由三角骨和鉤骨組成。在載荷變化時,螺旋形的三角鉤關節是決定腕關節體位的關鍵。

  月骨的幾何形態是腕骨中最重要的一環(Kauer

  1980),掌-背側:掌側極遠-

  近徑大於背側極,矢狀面上為楔形,由橈側向尺側楔形形態逐漸不明顯;橈-尺側:同樣為楔形形態,橈側較尺側小,上述幾何形態決定了月骨易於向背側、尺側旋轉。月骨本身的幾何形態及由舟、三角骨提供的相互穩定作用,

  共同決定了月骨在頭骨和橈骨之間的位置及運動方式。

  腕骨間尤其是近排腕骨間的互動在腕關節運動和穩定中起著重要作用。近排腕骨由腕骨間韌帶維持其力學完整性,月骨被認為是位於舟、三角骨之間的轉(扭)距(體)(

  Ruby1987、Horri1991、Ritt

  1995),在舟月骨間韌帶(屈曲)和月三角骨間韌帶(伸直)產生的運動中處於一種平衡狀態,三角骨是尺腕鏈的嵌體,與尺骨關節面的接觸非常有限。三角骨的運動與月骨一致,原因為矢狀面上其楔形方向與月骨相同,其運動或穩定與舟月骨有關,同時也與其與腕中關節的接觸特點有關,如月三角分離時三角骨背側旋轉,舟月掌側旋轉。正常情況下,舟骨遠端與大小多角骨、頭骨相接觸,近端置於頭骨和橈骨之間,舟骨本身處於一種掌屈的態勢,舟月分離時,三角骨、月骨同時背伸,而舟骨掌屈。當大小多角、橈骨間距離減小(腕掌屈和橈偏)時,舟骨掌屈(旋轉),反之,舟骨背伸,該機制取決於舟骨本身的完整及其與月、三角骨間韌帶的正常連線。舟骨骨折時,其近斷端與月骨、三角骨向背側旋轉,可引起背側嵌體不穩定,而遠端掌屈,引起舟骨變短和駝背畸形。舟月分離時,舟月韌帶斷裂,舟骨近極位於橈、頭骨間位置發生變化,造成舟骨掌屈,月骨、三角骨背側旋轉。

  手的屈、伸及橈、尺偏時,近排腕骨間相互間是運動的,但它並非是一個固定的功能整體。近排腕骨間這種互動的基礎在於各個腕骨獨特的幾何形態和腕骨間韌帶的完整性(Kauer

  1974,deLange1985、1990,Kauer

  1992),舟月骨間運動最大,很大程度上舟月骨間韌帶的完整與否決定舟月骨間的運動行為,月三角骨間運動較小,僅有1-2mm

  的遠近方向移動,橈偏-遠端,尺偏-返回近端,月三角關節面形態及韌帶共同形成一個自鎖系統。

  各腕骨的運動又是相互依賴的。生理狀態下,遠排腕骨作為一個牢固的整體,近排腕骨

  則表現為相互依賴的腕骨間運動―由腕骨幾何形態及獨特的韌帶所決定。近排腕骨的運動行為取決於遠排腕骨的位置及近排腕骨間的相互運動情況,在中央鏈,月骨運動狀態獨特,在橈腕關節水平,橈偏及掌屈時

  -月骨掌側旋轉(相對橈骨),尺偏及背伸時-

  月骨背側旋轉(相對橈骨)。

  有研究指出(Sarrafian,1977),腕關節極度掌屈時,40%的運動發生在橈腕關節,60%在腕中關節;極度背伸時,橈腕關節運動佔66.5%,腕中關節是33.5%。這些研究認為,掌屈時舟骨隨近排腕骨發揮作用,背伸時隨遠排腕骨運動。

  儘管上述理論對腕關節運動學的闡述不一定完善,有些方面甚至是矛盾的,但瞭解它們仍能幫助我們認識腕關節運動的多維性,給今後的研究工作指出了方向。

  四、腕骨的應力分佈

  腕骨承受的應力受應力的方向、作用點、作用方式以及腕骨間關節、橈尺腕關節面的幾何形態和定向作用影響。腕中關節中立位時,遠排腕骨承載應力的50%-61%通過頭骨傳導到舟、月骨,17%

  -30%傳導到STT關節,15%-21%傳導到HT關節。橈尺腕關節中立位時,50%-56%應力分佈在橈舟關節,29%-35%

  分佈在橈月關節,10%-21%尺三角關節。

  橈骨遠端舟骨窩與月骨窩承載的最大峰壓比值為1.5:1,

  隨腕關節位置變化其承載應力及最大峰壓有所變化,橈偏-舟骨窩所受應力↑,尺偏-

  月骨窩所受應力↑。

  五、腕骨的穩定機制

  腕中關節穩定機制:

  當軸嚮應力作用在遠排腕骨時,遠排腕骨作為一個功能整體近側移動,相對近排腕骨輕度背伸,產生應力→近排腕骨,導致舟骨掌屈旋轉

  (在舟大小多角韌帶和掌側舟頭韌帶控制下

  ),當舟月韌帶完整時(特別是其背側部分),舟骨屈曲力矩傳導→月骨,相對於月骨,頭骨向掌側移動,加強月骨的屈曲趨勢。三角骨發生兩種運動行為,月骨掌屈力矩傳導→三角骨,使其產生掌屈的趨勢,頭骨和鉤骨背伸力矩傳導→三角骨,使其產生背伸的趨勢,而前者佔主導。

  總之,在軸嚮應力作用下,近排腕骨保持同一的運動或旋轉模式-

  旋轉向掌屈、橈偏、輕度旋後。如果腕中關節相關韌帶完整,腕中關節存在一個穩定機制,遠排腕骨旋轉背伸制約近排腕骨掌屈旋轉,韌帶結構的破壞將導致近排腕骨以橈偏、掌屈、頭骨掌側方向半脫位為特點的腕關節不穩定形成

  近排腕骨的穩定機制:

  在應力作用下,近排腕骨有兩種相反的運動行為:由舟骨引發的運動行為引起近排腕骨的掌屈趨勢,另一種由遠排腕骨引發,通過腕中關節韌帶傳導到三角骨,結果引起近排腕骨背伸的趨勢。上述兩種相反的作用機制,在舟月和月三角關節產生相應的力矩,韌帶完整時可以相互制約,

  加強和維持關節的穩定;當舟月韌帶損傷時,舟骨進一步旋轉掌屈、旋前,月骨進一步旋轉、背伸;月三角韌帶損傷時,月骨與舟骨共同塌陷掌屈。因此,舟月韌帶和月三角韌帶的完整是近排腕骨間穩定的重要條件。

  橈腕關節的穩定機制:

  在橈腕關節,由於其解剖結構特點,承受應力的腕骨有滑向掌側和尺側的傾向(橈骨遠端關節面形態所決定),掌側橈月韌帶和背側橈三角韌帶制約腕骨尺側滑動趨勢,橈骨遠端關節面掌側脣和尺腕韌帶複合體制約掌側滑動趨勢,當上述支援和制約的韌帶損傷、鬆弛時,腕骨即可能向掌-尺側半脫位或偶爾完全脫位。

  六、腕關節不穩定的常用術語

  與腕關節不穩定有關的常用術語或概念非常繁多,其中也不乏有諸多分歧,以下常用術語或概念可供臨床參考所用。

  1、腕關節不穩定(CarpalInstability):

  創傷性腕關節不穩定:

  造成腕關節骨的正常解剖排序改變或喪失並導致腕關節正常的運動學行為變化的腕關節損傷(Dobyns,Linscheid,Kauer)

  。

  由於骨性異常、韌帶損傷、關節鬆弛等原因,導致一塊或幾塊腕骨運動方式異常,進而改變腕關節運動學行為的一種狀態(Ekenstam)。

  指一組腕關節骨性成分組合關係或運動異常為主要特徵的臨床病徵,原因有創傷、炎症和先天性關節韌帶鬆弛。引起腕關節不穩定的病理機制:韌帶損傷,骨折或骨折畸形癒合,上述兩種原因的複合(田光磊)

  目前,不穩定的涵義已被延伸為任何引起已存在的不穩定或潛在不穩定的腕關節損傷

  2、中間體或嵌體(Intercalated

  Segment):指部分或全部近排腕骨,多指月骨。

  3、中間體或嵌體背伸不穩定(DorsalIntercalatedSegment

  Instability,縮寫DISI)):相對於橈骨或頭骨,部分或全部近排腕骨(多指月骨)處於背伸的位置。

  4、中間體或嵌體掌屈不穩定(Volar

  IntercalatedSegmentInstability,縮寫VISI)):相對於橈骨或頭骨,部分或全部近排腕骨(多指月骨)處於掌屈的位置。

  5、分離(Dissociation)和無分離(Nondissociation):指遠排或近排腕骨相鄰兩塊腕骨之間的韌帶斷裂與否。

  6、無分離型腕關節不穩定(CarpalInstability

  Nondissociative,縮寫CIND):發生於遠近排腕骨間或某排腕骨與相鄰橫行骨性系統之間,損傷發生在外在韌帶或關節囊韌帶。

  7、分離型腕關節不穩定(Carpal

  Instability

  dissociative,縮寫CID):發生於腕骨間或同一排腕骨的諸腕骨間,腕骨間內在韌帶完全或部分斷裂,嚴重者可有外在韌帶或關節囊韌帶斷裂。

  8、複合型腕關節不穩定(Carpal

  InstabilityCombinedorComplex,縮寫CIC):CIND和CID同時存在。

  9、腕中關節不穩定(Midcarpal

  Instability,縮寫MI):腕中關節水平的損傷引起的不穩定。

  10、尺側移位(Ulnar

  Translation或Translocation,縮寫UT):腕關節骨作為一個整體向尺側移位;或舟骨位置不變而其他腕骨移向尺側,舟月骨間形成不正常間隙。

  11、背側移位(Dorsal

  Translation或Translocation,縮寫DT):相對橈骨腕骨向背側移位。

  12、掌側移位(Palmar

  Translation或Translocation,縮寫PT):與DT相反。

  13、動態型不穩定(Dynamic

  Instability):常規X線片無異常發現,施加外力或通過特殊手法或檢查可使腕骨排序發生異常。

  14、靜態型不穩定(Static

  Instability):常規X線片即可顯示腕骨排序異常。

  15、內側不穩定(Medial

  Instability):內側腕骨列發生不穩定。

  16、外側不穩定(Lateral

  Instability):外側腕骨列發生不穩定。

  17、近側不穩定(Proximal

  Instability):近側Dynamic腕骨列發生的不穩定,包括橈腕關節及腕中關節不穩定。

  18、背側半脫位(Dorsal

  Subdislocation):相對於橈骨,腕骨向背側移位。

  19、掌側半脫位(Volar

  Subdislocation):相對於橈骨,腕骨向掌側移位。

  20、適應性腕骨或假性腕關節不穩定(AdaptiveCarpus或Pseudo

  Carpal

  Instability):指韌帶本身完整,由於橈骨或舟骨骨折畸形、Keinbock病等原因造成的腕骨結構的適應性排列異常,導致不穩定發生。

  七、腕關節不穩定的分類

  目前還沒有一個能被廣泛接受的腕關節不穩定的分類系統,但某些客觀指標,如損傷時間、病因、部位、恆定性、方向和模式等,可以作為分類的標準。損傷時間在2周內者,為急性腕關節不穩定,2-4周內者為亞急性不穩定,4周以上者為慢性不穩定。損傷時間是決定腕關節韌帶損傷治療結果的重要指標,即治療越及時,損傷韌帶癒合的機率越大,當然最後的結果也越令人滿意,反之,即使目前有諸多韌帶重建和其他補救治療措施,其效果仍相當不肯定。創傷和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引起腕關節韌帶損傷的最常見的原因,但臨床也常見關節不穩定體徵明顯,卻沒有症狀或對其日常生活沒有任何影響者,這類情況多見與年輕女性或青少年,可能與其韌帶先天鬆弛有關或韌帶鬆弛只是其生理髮育的一個暫時過程。國內外的臨床經驗表明,舟月骨間分離是最為常見的損傷型別,其次為月三角骨間分離,而後者我們的臨床所見比國外報道卻少的多,其原因可能與常規X線片表現不如舟月骨間分離容易辨認,同時腕關節鏡的使用又不是十分普及所造成。靜態和動態腕關節不穩定,往往是韌帶損傷程度的一個表現,需一些特殊的檢查手段或關節鏡才能作出判斷,尤其是後者標準X線片通常沒有異常可見,對於沒有臨床經驗者,造成遺漏的可能性非常大。由於月骨本身的解剖形態、與臨近腕骨或橈尺骨的骨性排列關係及韌帶連線的獨特性,決定了它在維持腕關節穩定中所起的作用極為重要,認為月骨是研究腕關節生理和病生理運動的一個重要解剖和影像學標誌,根據月骨的移位方向產生了中間體或嵌體背伸不穩定(Dorsal

  IntercalatedSegmentInstability,縮寫DISI)及中間體或嵌體掌屈不穩定(VolarIntercalatedSegment

  Instability,縮寫VISI)的概念。腕關節不穩定分為四種模式,無分離型腕關節不穩定(CarpalInstability

  Nondissociative,縮寫CIND),分離型腕關節不穩定(CarpalInstability

  dissociative,縮寫CID),複合型腕關節不穩定(CarpalInstabilityCombinedor

  Complex,縮寫CIC)及適應性腕骨或不穩定。軸向不穩定的概念主要指掌骨基底與腕骨之間的分離同時存在的狀況。

  一個完美的腕關節不穩定分類系統除了盡全面的涵蓋與其有關的指標外,還應滿足以下幾個條件,第一簡單、容易記憶,臨床使用方便,第二可以準確、直接的指導診斷、治療,第三有利於臨床病例的統計和總結。目前,腕關節不穩定的分類系統繁多,各自闡述的定義甚至相互之間存在相當的差距,理解起來十分的費解。分類的依據主要有臨床表現、放射學改變、解剖學異常等,不同的分類系統側重面不同,也有的分類綜合了上述各種變化。

  Mayo分型系統是一個非常詳細、全面的分類系統,但略顯繁雜,臨床應用起來較為不便,也難以記憶。其最大的特點是根據韌帶損傷的程度將腕關節不穩定分為分離、非分離型、混合型和適應性腕骨(腕關節不穩定),據此可以相對清晰的知曉腕關節不穩定與腕關節韌帶損傷的性質、程度及範圍。

  Taleisnik分型根據腕關節不穩定的部位將其分為內側、外側和近側不穩定,分類較為簡潔清晰,容易記憶和理解。特別是對腕關節不穩定的性質有所描述,在此分類中將其分為動態和靜態型。動態型不穩定和靜態型不穩定的概念可以使臨床醫生準確、清楚地判斷出腕關節不穩定的性質,彌補了以往對動態型不穩定認識的不足,使得腕關節不穩定的內涵更加完善。筆者認為這是一種簡潔、容易理解和記憶的分類方法,適合臨床應用。

  Taleisnik分型

  靜態型

  動態型

  外側不穩定內側不穩定近側不穩定

  1、舟大多角骨間不穩定1.月三角骨間分離(靜態VISI)

  1、橈腕關節不穩定

  2、舟頭骨間分離2.三角鉤骨間分離尺側移位

  3、舟月骨間分離

  a.動態VISI背側半脫位

  (伴有SLD的DISI)b.無SLD的DISI

  掌側半脫位

  2、腕中關節不穩定(繼發的無SLD的DISI)

  Taleisnik分型

  靜態型

  動態型

  外側不穩定內側不穩定

  近側不穩定

  1、舟大多角骨間不穩定1.月三角骨間分離(靜態VISI)1.橈腕關節不穩定

  2、舟頭骨間分離2.三角鉤骨間分離尺側移位

  3、舟月骨間分離a.動態VISI背側半脫位

  (伴有SLD的DISI)b.無SLD的DISI掌側半脫位

  2、腕中關節不穩定

  (繼發的無SLD的DISI)

  McMurtry分類是以月骨周圍系列損傷為基礎而建立的較為複雜和詳細的一個分類系統。Viegas分類更側重於以月骨周圍不穩定為分型基礎,分為橈側和尺側月骨周圍不穩定。

  還有其他不同的分類方法也在臨床被應用,無論那一種方法,如果能同時表明損傷或病變部位及病變性質,有助於臨床醫生選擇準確的治療方法和評價治療效果,這種分類就值得推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