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李鵬

  一、早期:水腫炎性反應期(0~2周)
  目的:減輕疼痛、腫脹;早期肌力練習;早期負重;早期活動度練習,以避免粘連及肌肉萎縮。
  手術當天:麻醉消退後,開始活動足趾、踝關節;如疼痛不明顯,可嘗試收縮股四頭肌。即大腿前側肌肉繃勁及放鬆。
  術後1天:術後24小時可扶雙柺患肢不著地行走。

  1、踝泵:用力、緩慢、全範圍屈伸踝關節,儘可能多做。(對於促進迴圈、消退腫脹、防止深靜脈血栓具有重要意義)

  2、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群)等長練習:即大腿肌肉繃勁及放鬆。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做,大於500次/每日。
  3、大腿後側肌群等長練習:患腿用力下壓所墊枕頭,使大腿後側肌肉繃勁及放鬆,大於500次/每日。
  4、正確體位擺放:患腿抬高放於枕頭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邊,膝關節下方應空出,不得用枕頭將腿墊成微彎位置。如疼痛不可忍受,則在醫生指導下襬放於舒適體位。
  5、開始嘗試直抬腿:完全伸直腿抬高至足跟離床15M處,保持至力竭。10次/組,2~3組/日。
  術後2天:拔除引流管,拆除棉花腿,安裝卡盤支具(0°位固定),注意必須在支具脛骨前加墊,以使脛骨向後推移減少重建的韌帶的張力。但須防止脛骨上後的腓總神經受壓。
  1、繼續直抬腿練習,20次/組,2~3組/日。

  2、踝泵改為抗重力練習(可由他人協助或用手扶住大腿)。每次下床後進行可有效防止腫脹。
  3、開始側抬腿練習:20次/組,2~4組/日,組間休息30秒。
  4、開始後抬腿練習:俯臥位,患腿伸直向後抬起至足尖離床面5釐米為1次,20次/組,2~3組/日,組間休息30秒。
  術後3天:
  1、 繼續以上練習,各個方向抬腿次數每天以5~10次遞增。
  2、 負重練習:保護下雙足分離,在微痛範圍內左右交替移動重心,爭取可達到單腿完全負重站立,5分鐘/次,2次/日。
  3、 平衡練習:雙足前後分離,移動重心,爭取可達到單腿完全負重站立。
  術後4天:根據情況由醫生決定開始關節活動度練習。
  1、 繼續以上練習。
  2、 加強負重及平衡練習,逐漸至可用患腿單足站立。
  3、 開始屈曲練習: 去除支具坐於床邊,膝以下懸於床外,在0°~60°範圍內最大限度屈曲1次。但不超過60°。
  4、 伸展練習:
  伸展練習:去除支具,於足跟處墊枕,使患腿N窩處完全離開床面,放鬆肌肉使膝關節自然伸直。(非常重要,防止跛行)3次/天
  二、初期:保護性康復訓練期(3~8周)
  目的:加強活動度及肌力練習:提高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逐步改善步態。
  術後3周:
  1、 被動屈曲至90°~110°。

  2、 加強主動屈伸練習,強化肌力練習。(直抬腿可在大腿一側加重物為負荷)。
  3、 如可單足站立1分鐘,即可用單拐行走,並於室內可脫拐行走。
  術後4~5周:
  1、 被動屈曲練習達110°~120°。
  2、 調整支具至可在0°~30°範圍行走,力求達到正常步態行走。
  3、 開始前後、側向跨步練習,患腿在前及跨出一側負重。
  術後6~8周:

  此期為重建韌帶較為薄弱時期,以保護性康復訓練為主,屈曲範圍維持在120°以內,所有運動停量滯在5周前水平。
  三、中期:強化肌力訓練期(9周~12周)
  目的:強化關節活動度至與健側相同。 強化肌力,改善關節穩定性。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能力。
  術後9~11周:
  1、 被動屈曲達120°~130°。
  2、 調整膝關節功能支具0~60°內活動,支具保護下進行靜蹲練習。
  術後12~14周:
  1、 被動屈曲角度逐漸至與健側相同。
  2、 “坐位抱膝”與健腿完全相同後,開始逐漸保護下全蹲。
  3、 強化肌力,但不加大負荷,只增加練習的角度、次數及時間。
  術後15周~3個月:
  1、 主動屈伸膝角度基本與健側相同,且無明顯疼痛。
  2、 每日俯臥位屈曲使足跟觸臀部,持續牽伸10分鐘/次。
  3、 坐位抱膝角度與健側完全相同後,開始跪坐練習。
  4、 開始蹬踏練習。
  四、後期:(3個月~6個月)(可去除支具)
  目的:全面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強化肌力及關節穩定。
  後期提高最大力量,選用大負荷(完成12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8-12次/組,2-4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90秒,至疲勞為止。

  五、恢復運動期:(7個月~ 1年)

  目的:強化運動中的肌力練習,及跑跳中關節的穩定性。 逐漸恢復一般體育活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