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急診科 主治醫師 張澤立

  循證醫學的證據質量分級有以下幾種劃分方法:
  1. 美國預防醫學工作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的分級方法,可以用於評價治療或篩查的證據質量:
  * I級證據:自至少一個設計良好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中獲得的證據;
  * II-1級證據:自設計良好的非隨機對照試驗中獲得的證據;
  * II-2級證據:來自設計良好的佇列研究或病例對照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研究)的證據;
  * II-3級證據:自多個帶有或不帶有干預的時間序列研究得出的證據。非對照試驗中得出的差異極為明顯的結果有時也可作為這一等級的證據;
  * III級證據:來自臨床經驗、描述性研究或專家委員會報告的權威意見。
  英國的國家醫療保健服務部(National Health Service) 使用另外一套以字母標識的證據分級體系。上面的美國式分級體系僅適用於治療獲干預。而在評價診斷準確性、疾病自然史和預後等方面也需要多種研究提供證據。為此牛津循證醫學中心(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提出了另外一套證據評價體系,可用於預防、診斷、預後、治療和危害研究等領域的研究評價:
  * A級證據:具有一致性的、在不同群體中得到驗證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佇列研究、全或無結論式研究、臨床決策規則;

  * B級證據:具有一致性的回顧性佇列研究、前瞻性佇列研究、生態性研究、結果研究、病例對照研究,或是A級證據的外推得出的結論;
  * C級證據:病例序列研究或B級證據外推得出的結論;
  * D級證據:沒有關鍵性評價的專家意見,或是基於基礎醫學研究得出的證據。
  總的來說,指導臨床決策的證據質量是由臨床資料的質量以及這些資料的臨床“導向性”綜合確定的。儘管上述證據分級系統之間有差異,但其目的相同:使臨床研究資訊的應用者明確哪些研究更有可能是最有效的。
  此外,在臨床指南和其他著述中,還有一套推薦評價體系,通過衡量醫療行為的風險與獲益以及該操作基於何種證據等級來對醫療行為的醫患溝通作出指導。以下是美國預防醫學工作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的推薦評價標準:
  * A級推薦:良好的科學證據提示該醫療行為帶來的獲益實質性地壓倒其潛在的風險。臨床醫生應當對適用的患者告討論該醫療行為;
  * B級推薦:至少是尚可的證據提示該醫療行為帶來的獲益超過其潛在的風險。臨床醫生應對適用的患者討論該醫療行為;
  * C級推薦:至少是尚可的科學證據提示該醫療行為能提供益處,但獲益與風險十分接近,無法進行一般性推薦。臨床醫生不需要提供此醫療行為,除非存在某些個體性考慮;

  * D級推薦:至少是尚可的科學證據提示該醫療行為的潛在風險超過潛在獲益;臨床醫生不應該向無症狀的患者常規實施該醫療行為;
  * I級推薦:該醫療行為缺少科學證據,或證據質量低下,或相互衝突,例如風險與獲益無法衡量和評估。臨床醫生應當幫助患者理解該醫療行為存在的不確定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