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高壓氧治療中心 副主任醫師 張登華
第一章  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節  中醫的起源 1、中醫起源的背景

原始社會早期的女性以家族的形式生活,為區別這些女家族,出現了“姓”的稱謂。男人靠個人之間的爭鬥來爭奪地盤和女人。後來隨著人類智慧的發展,人口越來越多,男人之間的爭鬥日趨激烈。男人們發現,靠個人的力量來鞏固地盤越來越困難了,依靠集體的力量來保衛和擴張地盤,則具有很大的優勢。大家都明白團結才能生存,否則會被鄰近的部落打敗並驅逐,或餓死,或被其他部落的人吃掉,或失去配偶沒有後代。於是有血緣關係的男人們開始團結起來,通過進化,使得男人基因改變,變得越來越合群,壓力越大越合群。於是出現了男族,在他們霸佔的地盤生存,被固定在那裡,成為“氏”。女族在各個地盤之間遊走,過著群居的生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一個部落裡只能有一個氏,可以有多個姓。他們所佔領的地盤就是一個小國家。《史記》稱三皇五帝時期的中原地區有“萬國”。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高壓氧治療中心張登華

軒轅氏掌握了造車技術,擁有大量的車輛,成為這群人和地盤的標誌,所在之地被稱為“軒轅之丘”。姓公孫的女族生活在軒轅氏的地盤內,黃帝出生在姓公孫的女族,他的生父應該是軒轅氏裡的某個男人,但他不知道具體是誰。他長大後成為軒轅氏的首領。

發明種莊稼的男族被稱為“神農氏”。得益於農業帶來的充足的食物,人口膨脹,靠武力稱霸中原,被稱為“炎帝”。農耕使人們定居生活,父親和子女的血緣關係被明確,男性願意照顧有血緣關係的子女,女性願意留在這個男性身邊長期生活,在氏的內部分化出相對獨立的家庭,形成了現在的家族,由於需要更多的土地,不時地侵佔周圍氏的土地,遭到一致反對,一場戰亂,炎帝向軒轅氏投降,蚩尤國家的人被趕向南方,中原地區人口銳減,野生食物夠吃了,不再需要農業,因而其規模縮小了。直到堯舜禹的年代,人口再次增多,野生食物不夠吃了,農業這才被重新重視起來。《史記》記載,帝“舜”對一個名叫“棄”的臣子說:“現在我們中原地區出現饑荒,讓你來主持農業生產工作”。我國農業生產從這一時期復興,直至現在。

《韓非子・五蠹》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

韓非生活在公元前280年~ 公元前233年,和《內經》成書年代接近,他描述的古年代的生活:在原始社會的時候,人口很少,技術水平低,人類對付野獸及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經常受到傷害。一個氏在樹上築巢,從而避免了在夜間被猛獸襲擊,受到其他氏的崇拜,稱之為“有巢氏”,大家推舉其為諸氏聯盟的盟主,也稱為“皇”。生食容易得胃腸炎。一個氏用鑽木或燧石打火的方法來生火,改吃熟食,有效地預防了胃腸道疾病,稱之為“燧人氏”,被推舉其為新的“皇”。這就是三皇時代,被後人稱為上古,屬於石器時代,五帝時代被成為中古,那時中原地區患水災,鯀和禹二人領導人民疏通河道。夏商周被稱為“三王”時代,也稱下古。

《墨子・辭過》說:“聖王作為宮室。……故作誨婦人治絲、麻……

作誨男耕、稼、樹、藝 ……,故聖王作為舟車。”

從上述內容可看,國家聯盟的首領發明了建築、紡織、農林、交通工具等技術。

“聖”的繁體字是“}”,從結構上可看出,表示耳內聽到的知識多,口裡講出的道理多。三皇五帝時代,掌握先進技術的氏族當盟主,反過來“王”主持科學技術的發明和推廣,或者說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政府的職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髒府,端絡經脈。”

上文的意思是,三皇時期的醫學家已經描述了人體的外形,瞭解了五臟六腑的解剖結構,描繪出了主要血管的走行位置。中醫理論在《內經》成書前已經形成。

《素問》記載了中醫書籍的名稱25種,引用了42次,例如,《素問B病能論》說:“《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金T》者,決死生也”。在《內經》成書前已經有其他中醫書籍,這些書已經失傳。《內經》是流傳到現在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這些記載說明,《內經》是對以前中醫知識的總結和編纂。

堯、禹、商湯、周文王都是黃帝的後代,在夏啟以前實行家族內部舉賢制。倉頡( jié)是黃帝的史官,創造了漢字。後來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史官,史官也實行世襲制,黃帝到秦始皇焚書之前的史料翔實。當時編寫中醫書籍是政府職責,因此《內經》冠以黃帝的名義。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的作品能使當時的人信服。

2、哲學醫學模式的形成

醫學研究的物件、內容隨時代發展而有所不同。醫學分3種,現在西醫被稱為生物醫學模式;近來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重視,逐漸形成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而中醫學的內容涉及很多哲學的內容,明顯區別於前兩者,這裡稱之為“哲學醫學模式”。為什麼中醫要用哲學來指導呢?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從醫學史談起。自然科學的共同規律被總結出來,稱為哲學規律,

被認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規律。哲學在幾千年以前就有較高的水平,往往超出其他自然科學,常被用來指導各種學科的研究,醫學也是其指導的物件之一。在古代,基礎醫學的研究發展緩慢,一直落後,當時基礎醫學所取得成果很難滿足臨床的需要,古人並不因此而停止臨床診治工作,於是在古希臘、西藏和我國中原地區的醫學家不約而同地求助於哲學。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哲學家希波克拉底認為,要想搞清醫學原理,首先要精通各種自然學科,懂得它們的共同規律後,才能正確將這些規律應用於醫學中。正因如此,在那時的內科醫生被稱為通曉自然的人(Physician),這一詞彙被沿用至今。他們創立了四體液學說:認為世界是由水、土、火和氣四種基本物質組成,人體也一樣,其功能活動是這四種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體中的粘液有水的性質,黑膽汁有土的性質,血有火的性質,黃膽汁有氣的性質。這四種物質的比例決定了人的先天素質,四者比例失調時則患病。該學說治療原則是:補充其不足、排洩其多餘。這種醫學模式屬於哲學醫學模式,但西醫後來發展走上了生物醫學模式的道路,古希臘醫學後來被淘汰。

公元6世紀,在現存的《四部醫典》成書以前,藏醫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核心理論是三因學說:它把構成人體組織的分為3大類。

分別叫隆、赤巴、培根。隆就是漢語氣或風的意思;赤巴是火;培根是土和水。認為風、火、土、水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這些基本物質之間的相互滋生、演變、發展是萬物變化的根源,當然人體也是這樣,可以用這一理論來闡述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藥理等。傣醫《貝葉經》的基本理論是四塔理論,四塔分別是塔攏、塔壞、塔南、塔嶺,分別代表風、火、水、土。“風”的功能是形成胎兒、控制消化、調理二便;“火”的功能是促進生長、抵禦外邪和提供能量;“水”的功能是調節體液平衡;“土”的功能是為人體提供能量並支配感覺和意識。

疾病的發生是人體內四塔比例失調造成的。

哈薩克族的《奇帕格爾巴彥》的基本理論是六元理論,即天、地、明、暗、寒、熱。涉及到了哲學、天文、地理等。

我國中原地區在公元前3世紀~公元前2世紀,天文、氣象、數學等學科已取得了較高的成就,為哲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中國哲學體系,即陰陽、五行理論(詳見下節內容)。和上述的民族一樣,中國哲學被引入醫學,經過後人的不斷完善、充實和發展,形成了中醫學,是一種獨特的理論體系。中國哲學指導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呂氏春秋・孟春紀》裡講,在孟春紀這個月裡吃麥子和羊;在季春紀這個月裡檢查船隻、宣傳教育、施行恩惠,開啟糧倉和國庫救濟窮人;在仲夏紀這個月裡,寬恕重犯,改善他們的伙食,免除關隘和集市的稅收,飲食清淡。在季夏紀這個月裡,國家不搞大型活動,以免干擾農業生產。

由上可見,各民族獨立地建立了形式相似的哲學醫學,這絕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社會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的產物,也是醫學水平的標誌,實現了從巫醫到哲學醫學的一次飛躍,極大地推動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在保障人民衛生健康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仿生學把生物學原理應用到其他學科,而哲學醫學則相反,是一門把其他學科的原理應用到生物學的科學,本書稱之為“逆仿生學”,如果逆仿生學應用得當,其結果就是可靠的。

第二節  中醫的比類取象原理

《管子B七法第六》說:“似也、類也、比也、狀也謂之象。”

中國古代用此原理來推測一些事物的未知效能。這裡只討論和醫學相關的內容。

陰陽理論屬於中國古代文化,已遠離現代社會,將其現代化、科學化是傳承古代文化的必要手段。對立統一律或矛盾論屬於現代化、科學化的知識,我們可將陰陽和這樣的知識來進行對比,從而解釋陰陽的全貌,進而使之成為科學的一部分,這樣,我們在理解中醫理論時會更容易,進而使中醫更加科學化。

1 陰陽理論 1.1 陰陽的概念和陰陽之間的地位

陰、陽二字的繁體字是“薄瓣”,原指山的陰面和陽面,從簡體字的結構上看,陰、陽二字和月亮、太陽有關,起初指具體物體,後來將其含義擴大化、概念化和哲學化,形成了陰陽理論,認為任何事物及其內部都可分為陰性和陽性兩部分。在“陰陽事物表”中按陰陽屬性列舉出《內經》裡常見事物:

陰陽事物表

性質

事          物

太陽

月亮

多數陰陽的概念和矛盾相同,少數不同,因此在應用於中醫理論時要區別對待:符合矛盾概念的陰陽則會推匯出正確結論,否則可能會出錯。

1.2  陰陽的普遍性

《類經B陰陽類》說:“陰陽者,一分為二也。”

陰陽是一個事物分開的兩個方面。

《素問B五執行大論》說:“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不可數推。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水、火、土、木、金,地之陰陽也。”

除了上述所說的,陰陽是一個事物分開的兩個方面,陰陽理論還把事物的某一方面進一步分為子陰陽,每個子陰陽又可再分為多個孫陰陽,以至無窮。寒、暑、燥、溼、風、火是天空中陰陽的表現,水、火、土、木、金是大地陰陽的表現。陰陽無處不在,無窮無盡,因此說陰陽具有普遍性。

1.3 陰陽的相互制約

《素問B陰陽應象大論》說:“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

如果物體內陰性的一方面作用過強,則陽性的一方面受到抑制,如果陽性的一方面作用過強,則陰性的一方面受到抑制。說明陰陽之間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係。

1.4陰陽地位的相互轉變

《素問B陰陽應象大論》說:“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陰陽兩方面是變化的,通常由盛而衰,或由衰而盛,其地位由量變到質變,發展到一定階段,陰性事物或陰性方面的表現必將逐漸減弱,轉向陽性,陽性事物或陽性方面的表現必將逐漸減弱,轉向陰性。說明陰陽事物之間或兩個方面之間的地位在不停地相互轉變。

1.5 陰陽的恆動性

《素問B陰陽應象大論》說:“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

《素問B六微旨大論》說:“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非升降則無以成、長、化、收、藏。”

《素問B天元紀大論》說:“所以預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

《素問B金匱真言論》說:“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人亦應之。”

地面上水蒸氣等微觀物質向上蒸發,在天空中形成雲朵,天空中的水蒸氣向下墜落形成了雨,就這樣上下轉換,升降迴圈,使天地間萬物產生變化,如果沒有這樣的轉換和迴圈,萬物就不會出現出生、成長、轉化、萎縮和休眠的現象。要按上述物質運動往復迴圈的原理來理解和掌握陰陽原理並預測未來事物的發展。太陽升其後到中午,

是自然界微觀物質陽氣最旺盛的時期,中午到黃昏,是自然界微觀物質陽中帶陰的時期;傍晚到第二天雞鳴這段時間,是陰氣最旺盛的時期;從雞鳴到天亮,是陰中帶陽的時期。人體生理的陰陽變化也按此節律進行。古人認為,天地是一對母陰陽,是其它物體陰陽變化的根源和動力,天地的陰陽轉化是永不停止的,具有恆動性,是事物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

1.6 陰陽的對立統一性

《醫貫B陰陽論》中說:“陰陽又互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陰和陽雙方相互依賴,陽依賴於陰,陰依賴於陽。沒有陽,則陰失去了滋生的基礎,沒有陰,則陽無從產生。陰陽雙方都以對方的存在為必要條件,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存在,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係,具有統一性,或同一性。

1.7 陰陽的主次

《素問B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處於物體裡面的部分屬陰性,外部的屬陽性,內部事物是外部事物依賴、服從、守護的物件,外部事物是內部事物支配的物件。說明陰陽雙方的地位不同,有主有次。就人體而言,內部組織支配外部組織,如肺支配著毛、皮。

《景嶽全書B求本論》說:治療“要直取其本,則所生諸病無不隨本皆退”。

如果針對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進行治療,其他症狀就可隨之治癒。中醫認為每一種症狀的發生都可歸因於體內某一對陰陽雙方面關係的失衡,出現諸多症狀的人體,存在有相應數目的失衡的陰陽。在諸多失衡的陰陽中,所處的地位各不相同,往往有一對陰陽能規定、支配、

制約其他的陰陽,這一對陰陽被稱為“本”,是一對主要的陰陽,其他的陰陽被稱為“標”,是次要的陰陽。診斷的目的就是查詢那對主要的陰陽,治療是糾正那對失調的主要陰陽。

1.8 陰陽的特殊性

中醫認為疾病是人體內一些陰陽失衡引起的,一種陰陽失衡則出現一個症狀。就病因和症狀的關係而言,病因是主要的陰陽,也稱為“本”;症狀是次要的陰陽,也稱“標”。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急則治其標,緩則圖其本;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中醫認為,失衡的陰陽有各自的特殊性,需要分別對待,採取不同的方法處理。當某一嚴重症狀危及生命時,首先要對症狀處理,穩定後再對因治療;同一種症狀可用不同的療法治療;不同的症狀可用同一種療法治療。

1.9 陰陽和矛盾論的相同點

中醫領域中的一些陰陽概念和矛盾的概念相同。陽性事物處於積極的、主動的、支配陰性事物的地位,是陰陽對立雙方的主要方面;陰性事物處於消極的、被動的、被支配的地位,是陰陽對立雙方的次要方面,例如上和下的關係,對於這樣的陰陽,其屬性和《矛盾論》

中描述的一樣。

陰陽是普遍存在的,陰陽雙方的事物和矛盾雙方的事物一樣,其內部分為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中可分為主要和次要方面,諸多陰陽中又分為主要的陰陽和次要的陰陽,不同的陰陽有各自的特殊性。

陰陽理論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成就,近代的學者將其發展為矛盾論。學過《矛盾論》的醫師,可以利用矛盾的知識來理解陰陽理論,這是學習中醫的一條捷徑,也是實現中醫理論通俗化的關鍵之一。

1.10 陰陽和矛盾的不同點

從前面的“陰陽事物表”中可看出,陰陽的含義超出矛盾的概念,有的陰陽雙方並不是一對矛盾。例如,太陽和月亮的關係、男人和女人、物質固態和氣態等被古人認為具有陰陽關係,實際上它們是分工合作關係,不具有對立同一性,不能被認為是哲學上矛盾的關係。凡被認為具有陰陽屬性的事物,就具有上述的性質,這是“比類取象”的第一種內容。“比類取象”原理還有其他內容:

《素問B六節藏象論》說:“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

《素問B陰陽應象大論》說:“南方生熱,熱生火,……其在天為熱,地為火。”

《素問B金T真言論》說:“南方赤色,……,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

季節的變化隨天空中太陽對地面照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氣溫隨季節而變化,動物和植物生長又受氣溫的控制。古人總結了上述自然界的現象,日、天、南方、熱、火、羊、黍原本是各自獨立的事物,因為它們都屬陽性,存在著支配和被支配的從屬關係,有內在聯絡。將這些知識哲學化,認為陰陽屬性相同的事物,則其他效能可能相關聯,這是“比類取象”的第二種內容。

現代人們認為,一事物內部矛盾和另一事物內部矛盾沒有必然的聯絡。“比類取象”被從大自然中總結出來,推廣到其他學科,超出了原來的適應範圍,其推理有可能是錯誤的,應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正誤。

2 五行理論 2.1 五行的概念

起初,古人將物質分為五類,分別是:水、木、金、火、土,即所謂“五行”,它們被認為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物質,其它物體是由這五

種物質組成,物體的效能取決於這些物質的綜合作用,作用的大小取決於五行的含量,類似於現代人對化學元素的認識。後來古人將五行原理哲學化,把其應用範圍擴大到其它學科,認為含有相同“五行物質”的事物其屬性相同。這是“比類取象”原理的第三種組成內容。

2.2 五臟和四季的關係

《靈樞B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肝為牡髒,……其時春。心為牡髒,……其時夏。脾為牝髒,……其時長夏。肺為牝髒,……其時秋。腎為牝髒,……其時冬。”

牝和牡分別指母獸和公獸,也代表陰性和陽性。植物的發芽、出生、成長、成熟、衰老、枯萎、冬眠、死亡依賴於四季。按比類取象原理,五臟的作用和四季的表現相關:

“肝”是雄性或陽性臟器,發揮主導作用的季節是春季。

“心”是雄性或陽性臟器,發揮主導作用的季節是夏季。

“脾”是雌性或陰性臟器,發揮主導作用的季節是農曆6月前後。

“肺”是雌性或陰性臟器,發揮主導作用的季節是秋季。

“腎”是雌性或陰性臟器,發揮主導作用的季節是冬季。

2.3 “水”的哲學含義

《素問B五常政大論》說:“水曰靜、順。”“靜順之紀:藏而勿害,治而善下。……,其化凝堅。……,其令寒。”

水具有安靜的特性;水可隨容器形狀而改變自己的形狀,有順應周圍環境的效能。“靜順”的表現是:萬物處於被收藏的狀態,不易被傷害;地表下的生物生存良好;物質轉化為堅硬的狀態,如植物以轉化為種子的形式存在,水以轉化為冰的形式存在。這些現象都發生在氣候寒冷的時候。

在冬季,多數動物躲藏於地下或山洞裡安靜地冬眠;人類通常在房屋內整修;許多植物以堅硬、緻密的種子和塊莖的形式生存於地下,

這是一種保護性退卻,儲存了有生力量,達到養精蓄銳的目的,以便將來在適宜的條件下繁殖生長。由此總結出冬季的特徵性現象是萬物向收縮、收藏、隱蔽、靜止的狀態轉變。水的作用和冬季裡萬物的表現相似。

“水”的哲學特徵是:收藏、向下、堅硬、寒冷、安靜等。

2.4 “木”的哲學含義

《素問q五常政大論》說:“木曰敷和。”“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其用曲直,其化生榮,……。其令風”。

木的哲學特徵是疏散、和諧或發展。其表現是:陰氣和陽氣開始相互作用,植物生長充分,植物從堅硬的種子生長成為外形曲直多變的枝條,呈現出生長旺盛的態勢,在動物身上,體內“木”因素可使四肢屈曲而做出各種動作。可使氣候表現出多風的特點。

我國中原地區四季分明,冬季裡不適宜動物和植物生長,動物和植物一般在春天裡開始生長,古人認為春天有使萬物重新變化、佈置、安排的特性。“木”即植物,有生長變化快的特點,其種子具有堅硬、緻密的特性,發芽後變的質軟而脆嫩,可進一步長出鬆散的、曲直多變的枝葉。從緻密向鬆散狀態的轉變被概括為“發散”,“木”被古人認為是最能代表春季特徵。

“木”的哲學特徵是:生長髮育、增大、鬆散、脆嫩、曲直多變、和暖及多風、多動、活躍等。

2.5 “土”的哲學含義

《素問q五常政大論》說:“土曰備化。”“備化之紀:……德流四政。……其用高下。其化豐滿。……其令溼”。

土是其他五行物質基礎的、備用的和支撐的物質。其表現是:土作用於水、木、火、金四種物質,使高處、低處和地下的生物都能較好的生長。使動植物的體態發育更豐滿、粗壯。這些現象發生在夏季

的梅雨季節,這時氣溫高同時空氣溼度大。在夏天多雨季節,氣候悶熱,空氣溼度大,此時植物生長旺盛、枝葉的形態豐滿,動物的營養狀況也較好,土壤對植物營養滋潤的作用最明顯,因而古人把土和夏季多雨季節聯絡起來,可滋潤植物,使之更成熟、豐滿。

“土”的哲學特徵是:豐滿、滋潤和潮溼等。

2.6 “火”的哲學含義

《素問q五常政大論》說:“火曰升明。”“升明之紀:正陽而治,……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令熱。”

火苗和產生的熱氣流向上升騰,產生熱量和亮光,因而具有陽的特徵。火的哲學特徵是向上和明亮。其表現是:萬物的陽性特徵表露無遺,可用於加熱物體,生物的生長髮育速度達到最快的水平,呈現出茂盛的外觀。這些現象發生在酷暑季節。

 “火”的哲學特徵是:向上、炎熱、明亮、蕃茂、或鼎盛等。

2.7 “金”的哲學含義

《素問q五常政大論》說:“金曰審平。”“審平之紀:收而不爭,殺而無犯,其性剛。其用散落,其化堅斂,……,其令燥。”

“金”的哲學特徵是節制和扼殺。其表現是:使一些生物出現自然萎縮和死亡,不是有意殺戮。“金”具有這樣強硬、無情的性質。可使植物的種子散落在地,變的堅硬、發生乾燥和萎縮,這些作用在氣候轉冷時最明顯。

秋季裡,一些植物枝葉漸漸枯萎、乾燥,一些動物或死亡或冬眠,古人認為這都是在“金”的作用下完成的,區域性和暫時的損失是為了整體和長遠的利益,即為來年的生長鋪平道路。金屬可用於砍伐樹木、收割莊稼、屠宰動物、改制皮革和木材等,這些是一種扼殺、傷害生命行為,和上述秋季對萬物的作用一樣。

“金”的哲學特徵是:清肅、殺戮、收斂、下降、使之乾燥或堅硬等。

2.8 五行之間的關係

五行理論由原始化學發展成為哲學,五行含義被擴大,成為事物內部相互作用的五種力量,它們之間的關係見“五行關係圖”:

五行關係圖

 

圖中“水”和“火”是一對陰陽,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保持事物處於兩種極端的狀態。“金”和“木”也是一對陰陽,“金”和“木”是事物運動、發展變化的兩種動力,“金”起抑制、削弱的作用,“木”起促進、加強的作用。“土”有輔助其他四種因素的作用,使事物的發展更完美和均衡。

為了便於西醫師學習,將“五行關係圖”改寫為“五行平衡式”:

五行平衡式

 

古人將五行理論應用在各種場合。

例一:物體在運動時,“水”是使物體處於靜止狀態的因素,“火”使物體保持勻速狀態的因素,“木”是動力,使物體加速度運動,“金”是阻力,使物體出現減速;“土”為物體提供場所或物體本身。上式可被演化為運動平衡式:

運動平衡式

 

例二:用五行原理解釋生命現象:“木”發揮主導作用時,促使生物開始生長髮育,是“同化”過程;“火”發揮主導作用時,使生物生長茂盛,進入“成熟期”(動物出現意識,植物長出鮮花,此期的功能也最活躍)。“金”發揮主導作用時,使生物開始枯萎,是“異化”過程。“水”發揮主導作用,使動植物進行有關繁殖的生理和生長活動,如性活動、結籽等,為下一代的生長做好準備,使植物以種子的形式處於靜止、休眠和堅硬狀態。“土”可以是營養物質、代謝產物和基質;“五行平衡式”被演化為“植物生長平衡式”,內圈的五行各自對應植物生長的不同階段,其中“種子”包括母代和子代,從子代開始下一個生命週期。

植物生長平衡式

總結

總而言之,中醫比類取象原理的內容分為三種:

第1種完全具有和矛盾相同的原理。

第2種具有部分矛盾的屬性,認為如果事物陰陽屬性相同,則其他效能可能相關聯。

第3種如果事物所含“五行物質”相同,則事物的屬性相同。

第二節  中醫的比類取象原理

《管子B七法第六》說:“似也、類也、比也、狀也謂之象。”

比類取象就是把事物按已知的屬性進行歸類,如果屬於同一類事物,那麼這類事物的其他一些屬性就相似。中國古代用此原理來推測一些事物的未知效能。這裡只討論和醫學相關的內容。

陰陽理論屬於中國古代文化,已遠離現代社會,將其現代化、科學化是傳承古代文化的必要手段。對立統一律或矛盾論屬於現代化、科學化的知識,我們可將陰陽和這樣的知識來進行對比,從而解釋陰陽的全貌,進而使之成為科學的一部分,這樣,我們在理解中醫理論時會更容易,進而使中醫更加科學化。

1 陰陽理論

1.1 陰陽的概念和陰陽之間的地位

陰、陽二字的繁體字是“薄瓣”,原指山的陰面和陽面,從簡體字的結構上看,陰、陽二字和月亮、太陽有關,起初指具體物體,後來將其含義擴大化、概念化和哲學化,形成了陰陽理論,認為任何事物及其內部都可分為陰性和陽性兩部分。在“陰陽事物表”中按陰陽屬性列舉出《內經》裡常見事物:

陰陽事物表

性質

事          物

太陽

月亮

 

陰陽和矛盾的含義相比,多數陰陽的概念和矛盾相同,少數不同,因此在應用於中醫理論時要區別對待:符合矛盾概念的陰陽則會推匯出正確結論,否則可能會出錯。

1.2  陰陽的普遍性

《類經B陰陽類》說:“陰陽者,一分為二也。”

陰陽是一個事物分開的兩個方面。

《素問・五執行大論》說:“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不可數推。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水、火、土、木、金,地之陰陽也。”

除了上述所說的,陰陽是一個事物分開的兩個方面,陰陽理論還把事物的某一方面進一步分為子陰陽,每個子陰陽又可再分為多個孫陰陽,以至無窮。寒、暑、燥、溼、風、火是天空中陰陽的表現,水、火、土、木、金是大地陰陽的表現。陰陽無處不在,無窮無盡,因此說陰陽具有普遍性。

1.3 陰陽的相互制約

《素問B陰陽應象大論》說:“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

如果物體內陰性的一方面作用過強,則陽性的一方面受到抑制,如果陽性的一方面作用過強,則陰性的一方面受到抑制。說明陰陽之間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係。

1.4陰陽地位的相互轉變

《素問B陰陽應象大論》說:“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陰陽兩方面是變化的,通常由盛而衰,或由衰而盛,其地位由量變到質變,發展到一定階段,陰性事物或陰性方面的表現必將逐漸減弱,轉向陽性,陽性事物或陽性方面的表現必將逐漸減弱,轉向陰性。說明陰陽事物之間或兩個方面之間的地位在不停地相互轉變。

1.5 陰陽的恆動性

《素問B陰陽應象大論》說:“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

《素問B六微旨大論》說:“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非升降則無以成、長、化、收、藏。”

《素問B天元紀大論》說:“所以預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

《素問B金匱真言論》說:“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人亦應之。”

地面上水蒸氣等微觀物質向上蒸發,在天空中形成雲朵,天空中的水蒸氣向下墜落形成了雨,就這樣上下轉換,升降迴圈,使天地間萬物產生變化,如果沒有這樣的轉換和迴圈,萬物就不會出現出生、成長、轉化、萎縮和休眠的現象。要按上述物質運動往復迴圈的原理來理解和掌握陰陽原理並預測未來事物的發展。太陽升起後到中午,是自然界微觀物質陽氣最旺盛的時期,中午到黃昏,是自然界微觀物質陽中帶陰的時期;傍晚到第二天雞鳴這段時間,是陰氣最旺盛的時期;從雞鳴到天亮,是陰中帶陽的時期。人體生理的陰陽變化也按此節律進行。古人認為,天地是一對母陰陽,是其它物體陰陽變化的根源和動力,天地的陰陽轉化是永不停止的,具有恆動性,是事物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

1.6 陰陽的對立統一性

《醫貫B陰陽論》中說:“陰陽又互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陰和陽雙方相互依賴,陽依賴於陰,陰依賴於陽。沒有陽,則陰失去了滋生的基礎,沒有陰,則陽無從產生。陰陽雙方都以對方的存在為必要條件,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存在,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係,具有統一性,或同一性。

1.7 陰陽的主次

《素問B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處於物體裡面的部分屬陰性,外部的屬陽性,內部事物是外部事物依賴、服從、守護的物件,外部事物是內部事物支配的物件。說明陰陽雙方的地位不同,有主有次。就人體而言,內部組織支配外部組織,如肺支配著毛、皮。

《景嶽全書B求本論》說:治療“要直取其本,則所生諸病無不隨本皆退”。

如果針對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進行治療,其他症狀就可隨之治癒。中醫認為每一種症狀的發生都可歸因於體內某一對陰陽雙方面關係的失衡,出現諸多症狀的人體,存在有相應數目的失衡的陰陽。在諸多失衡的陰陽中,所處的地位各不相同,往往有一對陰陽能規定、支配、制約其他的陰陽,這一對陰陽被稱為“本”,是一對主要的陰陽,其他的陰陽被稱為“標”,是次要的陰陽。診斷的目的就是查詢那對主要的陰陽,治療是糾正那對失調的主要陰陽。

1.8 陰陽的特殊性

中醫認為疾病是人體內一些陰陽失衡引起的,一種陰陽失衡則出現一個症狀。就病因和症狀的關係而言,病因是主要的陰陽,也稱為“本”;症狀是次要的陰陽,也稱“標”。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急則治其標,緩則圖其本;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中醫認為,失衡的陰陽有各自的特殊性,需要分別對待,採取不同的方法處理。當某一嚴重症狀危及生命時,首先要對症狀處理,穩定後再對因治療;同一種症狀可用不同的療法治療;不同的症狀可用同一種療法治療。

1.9 陰陽和矛盾論的相同點

中醫領域中的一些陰陽概念和矛盾的概念相同。陽性事物處於積極的、主動的、支配陰性事物的地位,是陰陽對立雙方的主要方面;陰性事物處於消極的、被動的、被支配的地位,是陰陽對立雙方的次要方面,例如上和下的關係,對於這樣的陰陽,其屬性和《矛盾論》

中描述的一樣。

陰陽是普遍存在的,陰陽雙方的事物和矛盾雙方的事物一樣,其內部分為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中可分為主要和次要方面,諸多陰陽中又分為主要的陰陽和次要的陰陽,不同的陰陽有各自的特殊性。

陰陽理論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成就,近代的學者將其發展為矛盾論。學過《矛盾論》的醫師,可以利用矛盾的知識來理解陰陽理論,這是學習中醫的一條捷徑,也是實現中醫理論通俗化的關鍵之一。

1.10 陰陽和矛盾的不同點

從前面的“陰陽事物表”中可看出,陰陽的含義超出矛盾的概念,有的陰陽雙方並不是一對矛盾。例如,太陽和月亮的關係、男人和女人、物質固態和氣態等被古人認為具有陰陽關係,實際上它們是分工合作關係,不具有對立同一性,不能被認為是哲學上矛盾的關係。凡被認為具有陰陽屬性的事物,就具有上述的性質,這是“比類取象”的第一種內容。“比類取象”原理還有其他內容:

《素問B六節藏象論》說:“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

《素問B陰陽應象大論》說:“南方生熱,熱生火,……其在天為熱,地為火。”

《素問B金T真言論》說:“南方赤色,……,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

季節的變化隨天空中太陽對地面照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氣溫隨季節而變化,動物和植物生長又受氣溫的控制。古人總結了上述自然界的現象,日、天、南方、熱、火、羊、黍原本是各自獨立的事物,因為它們都屬陽性,存在著支配和被支配的從屬關係,有內在聯絡。將這些知識哲學化,認為陰陽屬性相同的事物,則其他效能可能相關聯,這是“比類取象”的第二種內容。

現代人們認為,一事物內部矛盾和另一事物內部矛盾沒有必然的聯絡。“比類取象”被從大自然中總結出來,推廣到其他學科,超出了原來的適應範圍,其推理有可能是錯誤的,應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正誤。

2 五行理論 2.1 五行的概念

起初,古人將物質分為五類,分別是:水、木、金、火、土,即所謂“五行”,它們被認為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物質,其它物體是由這五

種物質組成,物體的效能取決於這些物質的綜合作用,作用的大小取決於五行的含量,類似於現代人對化學元素的認識。後來古人將五行原理哲學化,把其應用範圍擴大到其它學科,認為含有相同“五行物質”的事物其屬性相同。這是“比類取象”原理的第三種組成內容。

2.2 五臟和四季的關係

《靈樞B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肝為牡髒,……其時春。心為牡髒,……其時夏。脾為牝髒,……其時長夏。肺為牝髒,……其時秋。腎為牝髒,……其時冬。”

牝和牡分別指母獸和公獸,也代表陰性和陽性。植物的發芽、出生、成長、成熟、衰老、枯萎、冬眠、死亡依賴於四季。按比類取象原理,五臟的作用和四季的表現相關:

“肝”是雄性或陽性臟器,發揮主導作用的季節是春季。

“心”是雄性或陽性臟器,發揮主導作用的季節是夏季。

“脾”是雌性或陰性臟器,發揮主導作用的季節是農曆6月前後。

“肺”是雌性或陰性臟器,發揮主導作用的季節是秋季。

“腎”是雌性或陰性臟器,發揮主導作用的季節是冬季。

2.3 “水”的哲學含義

《素問B五常政大論》說:“水曰靜、順。”“靜順之紀:藏而勿害,治而善下。……,其化凝堅。……,其令寒。”

水具有安靜的特性;水可隨容器形狀而改變自己的形狀,有順應周圍環境的效能。“靜順”的表現是:萬物處於被收藏的狀態,不易被傷害;地表下的生物生存良好;物質轉化為堅硬的狀態,如植物以轉化為種子的形式存在,水以轉化為冰的形式存在。這些現象都發生在氣候寒冷的時候。

在冬季,多數動物躲藏於地下或山洞裡安靜地冬眠;人類通常在房屋內整修;許多植物以堅硬、緻密的種子和塊莖的形式生存於地下,

這是一種保護性退卻,儲存了有生力量,達到養精蓄銳的目的,以便將來在適宜的條件下繁殖生長。由此總結出冬季的特徵性現象是萬物向收縮、收藏、隱蔽、靜止的狀態轉變。水的作用和冬季裡萬物的表現相似。

“水”的哲學特徵是:收藏、向下、堅硬、寒冷、安靜等。

2.4 “木”的哲學含義

《素問q五常政大論》說:“木曰敷和。”“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其用曲直,其化生榮,……。其令風”。

木的哲學特徵是疏散、和諧或發展。其表現是:陰氣和陽氣開始相互作用,植物生長充分,植物從堅硬的種子生長成為外形曲直多變的枝條,呈現出生長旺盛的態勢,在動物身上,體內“木”因素可使四肢屈曲而做出各種動作。可使氣候表現出多風的特點。

我國中原地區四季分明,冬季裡不適宜動物和植物生長,動物和植物一般在春天裡開始生長,古人認為春天有使萬物重新變化、佈置、安排的特性。“木”即植物,有生長變化快的特點,其種子具有堅硬、緻密的特性,發芽後變的質軟而脆嫩,可進一步長出鬆散的、曲直多變的枝葉。從緻密向鬆散狀態的轉變被概括為“發散”,“木”被古人認為是最能代表春季特徵。

“木”的哲學特徵是:生長髮育、增大、鬆散、脆嫩、曲直多變、和暖及多風、多動、活躍等。

2.5 “土”的哲學含義

《素問q五常政大論》說:“土曰備化。”“備化之紀:……德流四政。……其用高下。其化豐滿。……其令溼”。

土是其他五行物質基礎的、備用的和支撐的物質。其表現是:土作用於水、木、火、金四種物質,使高處、低處和地下的生物都能較好的生長。使動植物的體態發育更豐滿、粗壯。這些現象發生在夏季

的梅雨季節,這時氣溫高同時空氣溼度大。在夏天多雨季節,氣候悶熱,空氣溼度大,此時植物生長旺盛、枝葉的形態豐滿,動物的營養狀況也較好,土壤對植物營養滋潤的作用最明顯,因而古人把土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