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脊柱骨科 主任醫師 施建黨

1  手術適應證

    經過正規的抗結核藥物治療及支具制動,脊柱結核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療。脊柱結核的手術適應證是:(1)閉合穿刺活檢陰性而需要明確病理診斷者;(2)脊髓受壓引起神經體徵;(3)明顯畸形或椎體嚴重破壞;(4)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混合性感染;(5)持續疼痛或血沉持續在高位;(6)竇道形成且合併感染者。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脊柱骨科施建黨

2 手術時機

    脊柱結核手術時機選擇應注意:(1)抗結核藥物規範治療必須4周以上;(2)肺結核和其他肺外結核處於靜止或相對穩定;(3)骨病灶基本穩定,膿腫不再增大,普通細菌培養無細菌生長,混合感染得到控制;(4)患者一般狀況好轉,食慾好,體溫正常或僅有低熱,血沉出現明顯下降趨勢或接近正常;(5)糖尿病、高血壓經治療,血糖、血壓控制在基本正常範圍內,無其他系統嚴重合並症;(6)近期心臟、肺、肝、腎功能以及電解質等均無異常。

3 手術方法

3.1 病灶清除術:20世紀50年代天津醫院骨科方先之教授首創該術式。主要步驟是通過手術直接進入病變部位,將膿液、死骨、結核性肉芽組織和乾酪樣壞死物質徹底清除,並在區域性放置抗結核藥物。此後的各種術式均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各種手術方式的首要目的和重要步驟。

3.2 香港術式(前路病灶清除、自體骨植骨融合術):70年代的“香港術式”是在經前路病灶清除的基礎上,使用自體骨進行椎間植骨融合,結合術後使用外固定,以期減少脊柱後凸畸形的發生率。在應用初期,獲得了良好的早期效果,然而隨著觀察時間的延長,學者們發現該術式有種種弊端,包括植骨塊吸收、塌陷、折斷、假關節形成、矯正角度丟失、後凸畸形加重,甚至發生植骨塊突入椎管壓迫脊髓的嚴重併發症。

3.3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近年來,脊柱結核外科治療的一大進展體現在內固定技術的應用。使用內固定的主要目的在於使病變節段在術後即刻獲得足夠的穩定性,為脊柱融合和結核病灶的靜止提供一個良好的力學環境,維持矯正後凸畸形的效果、減少結核的複發率以及提高病變節段的融合率。內固定在脊柱結核手術中應用的安全性一直存在爭議。目前國內外學者從實驗研究角度證實,在術前充分準備、術中徹底清除病灶、術後正規抗癆治療的基礎上應用內固定是安全、有效的。

    在內固定方式的選擇上多數學者主張後路固定,認為前路固定內植物直接位於病灶區域性,有引起結核持續不愈、感染擴散等危險。但大量臨床資料表明,在充分準備下,行前路固定同樣是安全的,在畸形的矯正、脊柱穩定性的維護方面療效比後路固定更佳。與後路固定相比,前路固定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失血量、降低術後併發症,對畸形的矯正及脊柱穩定性的維護更為有效。我們認為實際上使用哪一種手術方式、內固定置於前路還是另做切口置於後路並非絕對,手術策略的制定和內固定的選擇應根據病變節段的解剖特點、膿腫大小、範圍等綜合判斷。

3.4 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痛苦輕、恢復快、療效可靠、符合美容要求等優點。很多學者將其應用到多種胸椎疾病的診治中,新近有學者將其應用於胸椎結核的診治中,取得滿意療效。在看到脊柱結核微創手術治療具有種種優點的同時,應該認識到該技術還有一定的侷限性,如適應證窄;形成竇道的風險大;臨床應用時間短,遠期療效有待觀察;對醫院的硬體設施和術者的水平有較高的要求;對手術醫生及患者有放射性損傷等等。總之,它代表著脊柱結核外科治療的一個發展方向,是傳統開放手術的一個有益的、必要的補充,但並不能完全取代之。

4 療效評價與預後

    脊柱結核的治癒標準:(1)術後病例經藥物治療半年以上,全身情況良好,無發熱,食慾正常,區域性無疼痛。(2)血沉多次複查均在正常範圍。(3)X線片顯示病變椎體已骨性癒合,植入骨塊生長良好。病變區域輪廓清楚,無異常陰影。(4)恢復正常活動和輕度工作3~6月,無症狀復發。經過大量抗結核藥物和進行病灶清除術等各種手術,脊柱結核治癒率明顯提高。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