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副主任醫師 宋海鵬

       一、診斷:
  1、為短暫的、可逆的、區域性的腦血液迴圈障礙,可反覆發作,少者1~2次,多至數十次。多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也可以是腦梗塞的前驅症狀;
  2、可表現為頸內動脈系統和(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的症狀和體徵;
  3、每次發作持續時問通常在數分鐘至lh左右,症狀和體徵應該在24h以內完全消失;
  4、不屬於TIA的症狀有:不伴有後迴圈(推-基底動脈系)障礙其他體徵的意識喪失、強直性及/或陣攣性痙攣發作、軀體多處持續進展性症狀、閃光暗點。
  二、鑑別診斷:
  1、部分性癲癇:特別是單純部分發作,常表現為持續數秒至數分鐘的肢體抽搐,從軀體的一處開始,並向周圍擴充套件,多有腦電圖異常,CT/MRI檢查可發現腦內局灶性病變。
  2、梅尼埃病:發作性眩暈、噁心、嘔吐與椎―基底動脈TIA相似,但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往往超過24小時,伴有耳鳴、耳阻塞感、聽力減退等症狀,除眼球震顫外,無其他神經系統定位體徵。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下。
  3、心臟疾病:阿斯綜合徵,嚴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多源性室性早搏、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等,可因陣發性全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昏、暈倒和意識喪失,但常無神經系統局灶性症狀和體徵,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X線檢查常有異常發現。

  4、其他:顱內腫瘤、膿腫、慢性硬膜下血腫、腦內寄生蟲等亦可出現類TIA發作症狀,原發或繼發性自主神經功能不全亦可因血壓或心律的急劇變化出現短暫性全腦供血不足,出現發作性意識障礙,應注意排除。
  三、治療:
  治療的目的是消除病因、減少及預防復發、保護腦功能。
  1、病因治療:對於有明確病因者應儘可能針對病因治療,如高血壓病人應嚴格控制高血壓,使Bp<140/90mmHg,糖尿病病人伴高血壓者血壓宜控制在更低水平(Bp<130/85mmHg);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高脂血症(使膽固醇<6.0mmol/L,LDL<2.6mmol/L)、血液系統疾病、心律失常等也很重要。
  對頸動脈有明顯動脈粥樣硬化斑、狹窄(>70%)或血栓形成,影響了腦內供血並有反覆TIA者,可行頸動脈內膜剝離術、血栓內膜切除術、顱內外動脈吻合術或血管內介人治療等。
  2、預防性藥物治療:
  (1)抗血小板聚集劑:可減少微栓子的發生,減少TIA復發。可以選用阿司匹林(ASA)50~325mg/d,晚餐後服用;噻氯匹定125~250mg,1~2次/d,或Clopidogre 75mg/d,可單獨應用或與雙咳達莫聯合應用。這些藥物宜長期服用,治療期間應監測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噻氯匹定副作用如皮炎和腹瀉較阿司匹林多,特別是白細胞減少較重,在治療的前3個月應定期檢查白細胞計數。

  (2)抗凝藥物:對頻繁發作的TIA,特別是頸內動脈系統TIA較抗血小板藥物效果好;對漸進性、反覆發作和一過性黑蒙的TIA可起預防卒中的作用。可用肝素100mg加入5%葡萄糖或0.85%生理鹽水500m1內,以10~20滴/min的滴速靜脈滴注;若情況急可用肝素50mg靜脈推注,其餘50mg靜脈滴注維持;或選用低分子肝素4000IU,2次/d,腹壁皮下注射,較安全。也可用華法林2~4mg/d,口服。抗凝療法的確切療效還有待進一步評估。
  (3)其他:包括中醫中藥,如丹蔘、川芎、紅花、水蛙等單方或複方製劑,以及血管擴張藥(如脈栓通或煙酸佔替諾靜脈滴注、罌粟鹼口服)、擴容藥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
  3、腦保護治療:對頻繁發作的TIA,神經影像學檢查顯示有缺血或腦梗死病灶者,可給予鈣拮抗劑(如尼莫地平、西比靈、奧力保克)腦保護治療。
  四、預後:
  未經治療或治療無效的病例,約1/3發展為腦梗死,1/3繼續發作,1/3可自行緩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