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副主任醫師 張全新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導致完全性腦梗死的最重要危險因素,曾被稱為大腦的間歇性跛行,有人把它喻為心內科的心絞痛發作。TIA是在動脈硬化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微血栓、血管痙攣或血流動力學改變,而導致末梢低灌注引起的一組臨床表現,儘管臨床症狀和體症恢復極快,但可因反覆腦缺血發作造成腦組織的病理性損傷,形成腦梗死。故應重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轉歸。

  一、 TIA定義的變遷

  傳統的定義為迅速出現的局灶性或全腦性腦功能障礙的臨床體徵,持續不超過24 h,且除外明顯的非血管性病因。但是隨著臨床資料積累,人們發現常見的TIA發作平均只有1min,通常不超過5 min。故最近已經建議將這一定義修改為由局灶性腦或視網膜缺血造成的神經功能障礙的短暫性發作,臨床症狀通常持續不超過1 h,且無急性腦梗死的證據。

  二、TIA與腦梗塞的關係

  50%以上的腦梗死在發病前曾經有不同程度的TIA發作。在TIA發作後的2d內有5.3%的患者出現卒中,3個月內有1/9的患者發展成卒中。5年內約有1/3的患者腦組織出現大的梗塞。故有人稱之為小卒中、短暫性卒中或不穩定性腦梗死。有研究表明,TIA 患者中31%-39%經常規MRI、2%-48%經CT檢查發現有梗塞灶,提示TIA與腦梗死存在一定比例的共存關係。

  三、發病機制

  引起TIA原因包括微血栓形成、血管痙攣、血流動力學改變、血管狹窄等,動脈粥樣硬化是最主要的原因[4]。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形成是一個多因素參與的過程,又互為因果,其中血小板活化和纖維蛋白原的橋聯作用在血栓形成和擴充套件中起重要作用。

  四、TIA發展為腦梗塞的預測指標

  (一)實驗室指標

  1、CRP與D-二聚體的增高可能是老年TIA伴發缺血性改變的病理基礎之一,可以獨立預測腦卒中的病死率。

  2、測定TIA患者的纖維蛋白原(Fg)、血栓前體蛋白(TpP)水平便於及時預防、干預TIA的發生和發展,同時可用於評價治療效果。

  (二)影像學指標 TIA患者血管狹窄的頻率相當高,並且有血管狹窄患者比無血管狹窄患者出現卒中概率顯著增高,尤其是年輕患者更容易發生腦梗塞。傳統定義的TIA患者有44%-50%出現DWI異常,一旦影像學出現改變,提示近期出現卒中的風險明顯增加。有作者認為功能性成像將有可能成為臨床客觀判斷TIA轉歸的有利手段。

  (三)TIA發作持續時間及發作頻率等 研究表明TIA發作持續時間越長、發作越頻繁出現卒中的風險越大;伴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血癥的患者;患者就診及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療的時間較晚的患者較易發生腦梗死[11]。

  五、TIA發展為腦梗死的預測模型

  (一) 已出現TIA發作如未經適當的治療而任其自然發展,則約有1/3的患者在數年之內有發展成完全性腦梗死的可能;約有1/3經歷長期的反覆發作而損害腦的功能;亦有1/3可能出現自然緩解。

  (二)ABCD模型

  標準 得分(分)

  年齡(A) ≥60歲 1

  血壓(B) ≥140/90mmHg 1

  臨床症狀(C) 單側無力 2

  不伴無力的語言障礙 1

  持續時間(D) ≥60min 2

  10-59min 1

  TIA後評分在0-4分、5分和6分的患者7天內卒中發生率分別為5%、40%和50%

  (三)ABCD2:預測TIA後卒中危險的改良模型

  ABCD2卒中危險預測模型(高危:6-7分;中危:4-5分;低危:0-3分)

  標準 得分(分)

  年齡(A) ≥60歲 1

  血壓(B) ≥140/90mmHg 1

  臨床症狀(C) 單側無力 2

  不伴無力的語言障礙 1

  持續時間(D) ≥60min 2

  10-59 min 1

  糖尿病(D) 1

  TIA後2天內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發生卒中的比率分別為8.1%、4.1%和1.0%

  六、TIA的處理

  對於TIA患者何時需要急診處理或住院治療意見不一,但最近許多指南指出需要正規住院治療。

  (一) 對TIA患者的評價 實驗室檢查、心臟檢查、腦成像檢查(CT/CTA、MRI/MRA、TCD、DSA)、頸動脈成像檢查(彩色多普勒、CTA、3D CE-MRA、DSA)

  (二) 對TIA患者危險因素的控制 包括心血管風險、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肥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

  (三) 內科治療

  1、 抗血小板 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雙嘧達莫等。

  2、 抗凝 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及華法令等。

  3、 調脂、穩定斑塊 包括他汀等。

  4、 擴張血管、擴容、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迴圈 如丹蔘、培他啶、低分子右旋糖苷等。

  5、 降纖、溶栓等治療 如降纖酶、尿激酶及r-tpA等。

  (四) 外科治療

  1、 內膜切除術(CEA)目前的AHA指南推薦在圍手術期卒中或死亡風險<6%的情況下對狹窄程度為50%-99%的有症狀患者進行CEA;對狹窄程度為60%-99%的無症狀患者如果圍手術期卒中或死亡風險<3%也推薦進行CEA。

  2、 支架置入術(CAS)CAS對於高危病人、顱底病變、頸動脈起始段優於CEA,有逐漸取代CEA的趨勢。

  3、 血管重建術及顱內-顱外旁路術 具有手術風險大及難度大臨床應用不多。

  4、 機械取栓 2005年腦缺血機械取栓試驗組公佈了研究結果,認為Merci取栓器具有較好的效果,但其可靠性及有效性均存在爭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