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腸鏡的普遍接受,很多腸道的疾病也逐漸被大家瞭解,例如:結腸黑變病等,可是這種身穿虎斑的疾病到底有多大危害性?又是怎麼產生的?是否可以治癒?今天給大家好好講講——結腸黑變病。
什麼是結腸黑變病?
結腸黑變病就是黑色素沉澱的原因導致的非炎症性的腸道疾病,其本質是結腸黏膜固有層內巨噬細胞含有大量脂褐素。男性多於女性,發病年齡多大於60歲。主要有腹脹、便祕及排便困難,少數患者有下腹部隱痛及食慾欠佳等。結腸黑變病病因?
結腸黑變病無遺傳性,常見於老年人,至今確切病因尚不清楚。結腸黑變病的本質是結腸黏膜固有層內巨噬細胞含有大量脂褐素,以往國外報道較多,國內報道較少,近年結腸黑變病在我國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結腸黑變病無種族遺傳性,常見於老年人,至今確切病因尚不清楚,早在1928年Banle提出了結腸黑變病與蒽醌類瀉藥(73%)的關係,長期口服瀉藥被多數學者公認是引起結腸黑變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尤以蒽醌類藥物(美鼠李皮,番瀉葉,大黃蘇打等)為主,口服以牛黃解毒片,麻仁潤腸丸,蘆薈,果導等提取物製成的瀉藥和二苯甲烷類瀉藥(如比沙可啶),亦可引起結腸黑變病,並且服藥的時間和方法也影響著結腸黑變病的發生,有報告服用瀉藥者出現結腸黑變病的最短時間國外為4個月,國內為1個月,小於4個月者為23.0%,另一組材料顯示,間斷服藥小於1年的患者,結腸黑變病的發生率為9.52%;間斷服藥超過1年者為11.25%,連續服藥小於1年,結腸黑變病的發生率為77.78%;連續服藥超過1年者,發病率高達81.06%。
結腸黑變病的臨床表現?
結腸黑變病無特異性症狀和體徵,主要有腹脹、便祕及排便困難,少數患者有下腹部隱痛及食慾欠佳等。部分患者有低血鉀、低血鈉、低血鈣。偶見水腫性結腸狹窄。較多伴髮結腸癌、腺瘤和息肉。
結腸黑變病的檢查?
1、實驗室檢查
通過血常規的檢查顯示正常,但是有少數的患者會有鈉鉀鈣的缺乏。
2、腸鏡檢查
結腸黑變病的內鏡下表現為,結腸黏膜光滑、完整,可見淺棕色、棕褐色或黑色的色素沉著,呈條紋狀、斑片狀、虎皮狀改變,可網路狀間斷或連續分佈,腸腔明顯變暗。可伴有白色或粉紅色息肉隆起,個別病例黏膜無明顯著色,而於乙狀結腸的息肉活檢意外證實為結腸黑變病。
結腸黑變病的分度?
1、Ⅰ度
呈淺黑色,類似豹皮,黏膜血管紋理隱約可見,病變多較侷限,與周圍正常黏膜分界不很清楚。
2、Ⅱ度
暗黑褐色,在暗黑褐色黏膜間有線條狀的乳白色黏膜,多見於左半結腸或某一段結腸黏膜上,黏膜血管不清楚,與正常黏膜有明顯分界。
3、Ⅲ度
暗棕黑色,深棕黑色粘膜有小奶白色線條狀或斑點狀黏膜,黏膜下血管看不見,這種表演在整個結腸較為常見。從病變的位置來看,如果病變在近端結腸更常見,則可以在整個結腸中進行。
結腸黑變病的病理診斷?
主要根據腸鏡下腸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病理組織學檢查發現黏膜固有層內有大量含有色素顆粒的巨噬細胞,黑色素染色陽性,而鐵染色陰性。臨床表現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結腸黑變病的治療?
結腸黑變病無特殊治療,停服上述瀉藥後可症狀改善。
對結腸黑變病目前尚無特效的藥物治療。多數學者認為,結腸黑變病是一種良性可逆性的非炎症性腸道黏膜病變,隨著便祕症狀的改善和瀉藥的停用,大量脂褐素經溶酶體消化、分解,結腸黑變病的色素沉著可減輕甚至消失。
對直腸前突、直腸內套疊等一些可能引起黑變病的原因應給予治療,如行直腸前突修補、內套同定術等。對於已經確診為結腸黑變病的患者,要定期隨訪腸鏡,及時發現伴發的結腸息肉、腺瘤及結腸癌,早期內鏡下進行高頻電切或手術根除治療。但對無服用瀉藥史而有本病者,治療方法尚待進一步探討。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