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喉科 主任醫師 王建國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好發於鼻腔外側壁之中鼻道區域,篩竇、上頜竇最易受累,有易復發和惡變傾向。既往鼻外進路(鼻側切開鼻腔外壁切除術,鼻部翻揭術等)被認為是治療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的常規手術。二十多年來已逐漸為鼻內鏡手術所代替。我們自2002 年1 月至2010年12 月對23 例侵犯篩、上頜竇的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採用鼻內鏡下上頜竇(擴大)內壁切除術,病變切除徹底,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齡24 ~ 68歲,平均47、2歲。主要症狀依次為鼻塞23例,伴有涕血3例,嗅覺減退6例,頭痛2例,牙痛1例。檢查腫瘤外觀呈乳頭狀21例,息肉樣1例,分葉狀1例。術前均行CT、MRI以評估病變範圍,腫瘤位於左側鼻腔、鼻竇者17例、右側者6例,未有雙側患病者。其中有骨質破壞者12例,為上頜竇內側壁6例、後外壁骨質2例、篩竇骨間隔破壞4例。按Krouse分級系統【6】分期:Ⅱ期16例,侵及鼻腔、上頜竇內上壁及前組篩竇者9例,侵及鼻腔、上頜竇內壁及前、後組篩竇者7例;Ⅲ期7例,侵及鼻腔、前組篩竇、上頜竇內前壁者2例,侵及鼻腔、前組篩竇、上頜竇內外壁者2例,侵及鼻腔、前組篩竇、上頜竇內底壁者1例,侵及額隱窩1例,侵及蝶竇1例。術前均經病理檢查確診,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例。

  1、2手術方法:所有手術均在氣管插管或喉罩全麻下進行,術中控制性低血壓。主要手術器械:美敦力電動切割吸引器,帶吸引電凝器、長柄電刀、長柄電鑽、帶吸引剝離子,360o旋轉、直或角度咬切鉗,髓核鉗、帶角度刮匙,圓、平鑿及燕尾鑿,0o、30o、70o鼻內鏡等。

  1、2、1 對於KrouseⅡ期腫瘤行全篩竇切除術+上頜竇開口擴大術:術中在仔細定位出紙樣板、眶底及前顱底的前提下仔細去除乾淨全部腫瘤組織。使用360o旋轉、直或角度咬切鉗將上頜竇口區向後向下儘量擴大。創面電凝炭化,骨質粗糙處電鑽拋光。

  1、2、2 腫瘤侵及下鼻甲時加鼻內鏡下上頜竇內壁切除術:自中鼻甲前端附著處,以鉤突刀沿上頜嵴斜向下切開粘骨膜達下鼻甲前端,向下方分離,圓或平鑿斷開骨質後,剪斷鼻淚管。將鼻腔外壁向內撬開移位,再沿鼻底水平鑿斷鼻腔外壁,斷中、下鼻甲後端,分次鉗斷取下鼻腔外壁。此時上頜竇內側部分暴露較好,使用30o或70o鏡配合彎頭切割器、彎鉗或刮匙可清除上頜竇內腫瘤組織。

  1、2、3 對於KrouseⅢ期腫瘤侵及上頜竇外側壁、前壁及底壁時,可加做上頜竇擴大內壁切除術:即在上頜竇內壁切除的基礎上,潛行骨膜下分離後,弧形切除上頜竇前壁內側部分,包括病變側鼻骨、上頜骨額突,梨狀孔外緣。保留眶下神經血管束以減輕術後面部腫脹。此時使用可固定的前鼻鏡或拉鉤開大前鼻孔,使用0o或30o鏡處理上頜竇各壁病變組織。

  2、 結果

  23例均在鼻內鏡下完全切除。術中出血200―600ml,僅1例輸血400 ml。手術時間60―150min,平均118min。術畢術腔創緣電凝後填以Sorbalgon塗有紅黴素軟膏的膨脹海綿壓迫,1―2天后取出,均無活動性出血。術後面部腫脹2天后均消失。術後生理鹽水沖洗,每週內鏡下清理術腔痂皮,3個月內上皮化完成。隨訪12―96個月,平均48個月;術後僅3例於1年後復發,複發率13%。復發部位於額隱窩區,再次鼻內鏡下切除,至今隨訪15個月未復發。術後病理均為內翻性乳頭狀瘤,其中3例細胞增長活躍、未見癌變,仍在密切隨訪中。23例均無溢淚,無面部麻木發生,2例有輕度鼻翼下陷,10例有鼻腔乾燥。

  3、 討論

  隨著內鏡技術在鼻科的廣泛應用,內鏡手術的適應證也在不斷地擴大。自上個世紀80年代,內鏡技術進行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的手術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手術治療成功的關鍵是定位出腫瘤的基底部及腫瘤的侵及範圍,並完全切除腫瘤。

  術前病變範圍的評估主要依據影像學檢查。CT對於骨性結構顯示較好,但難以區分腫瘤組織與周邊的炎症組織及瀦留分泌物,因而CT常導致對腫瘤範圍的估計過度。一般情況下MRI在T2相上,瘤組織表現為中等訊號,而瘤體周邊的炎症表現為高訊號。故CT結合MR檢查對於腫瘤範圍的評價有一定價值。

  手術能否徹底切除是有效避免復發的關鍵。鼻內鏡下手術切除的範圍及術式的選擇取決於腫瘤基底部位置,腫瘤範圍及性質(有否惡性)等情況。手術術式可分為小範圍腫瘤切除、全蝶篩切除術、上頜竇(擴大)內壁切除術、DrafⅢ型額竇手術及鼻外進路與鼻內鏡下聯合進路手術等。本組為KrouseⅡ、Ⅲ期病例,均在鼻內鏡下全篩竇切除術+上頜竇(擴大)內壁切除術完整切除瘤體,未行柯路氏切口,避免了面部瘢痕等。腫瘤組織以切割吸引器分塊切除並創面電凝,將其基底部周圍約2mm軟組織去除乾淨。若條件允許,基底部骨質可以金剛石鑽頭進行拋光處理。術中儘可能多地保留腫瘤邊緣的正常組織,儘可能大的開放鼻竇,以利術後隨訪。術中分離時用帶吸引剝離子或助手輔助吸引,控制性低血壓麻醉,電凝減少出血以獲得良好視野。鑿骨時助手固定好頭位,較硬的上頜骨額突、梨狀孔邊緣骨質可用髓核鉗、槍式上頜竇咬骨鉗、燕尾鑿,須準確控制鑿骨方向。不同角度的內鏡配合帶角度刮匙可去除上頜竇各個方向的病變粘膜。總之,嫻熟的內鏡操作技術及準確的定位病變的能力也是手術順利的保證。我們認為對於額竇因其氣化程度的變化大,範圍可能較大,則需要輔以鼻外進路或DrafⅢ術式;對於蝶竇向翼突延伸時需切除部分後鼻孔外側壁上部。這種情況下鼻內鏡手術難度加大,故手術時應做好改變術式的準備。

  術後患者應每3―6個月進行鼻內鏡隨訪,且要堅持終生。我們認為鼻內鏡下對病變復發組織能做到早發現,可取活檢病理診斷以區別肉芽或水腫增生組織,此時再行CT明確有無顱底受累。本組3例於1年內復發,病變位於隱蔽的額隱窩區,與病變切除不徹底有關。對於內鏡下視野較隱蔽或重要部位(血管、神經、顱底)應小心謹慎切除。國外學者報道術後仍有12%~17%的複發率,且多出現在術後一年內[8、9、10],故堅持術後隨訪很有必要。

  故對於KrouseⅡ、Ⅲ期病例,鼻內鏡下上頜竇(擴大)內壁切除術基本接近鼻側切開的手術範圍,有面部不留瘢痕、創傷小、手術視野清晰、能夠準確完整地切除腫瘤、術後複發率低,值得推廣和應用。對於因切除過多引起的鼻腔過度通氣、乾燥、頭痛、結痂等缺點可通過沖洗或霧化的方法克服,此點在年齡輕者表現不明顯。鼻翼下陷與鄰近骨質切除過多有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