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經外科領域,功能神經外科是一個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史前人類已經開始使用環鑽術驅走魔鬼、幽靈或使超自然要素遠離頭腦,在希波克拉底時代,希波克拉底用環鑽治療顱骨骨折、癲癇、失明和頭痛,但是由於沒有有效的麻醉和無菌技術,他們不能開展顱內手術。直到19世紀三大發明,即麻醉術、無菌術以及腦定位術出現之後,人們才能開展顱內手術,神經外科從此進入了自由、廣闊、競爭的天地。
以帕金森氏病為例,我們回顧一下功能神經外科的發展歷程。20世紀30年代,Russel Meyer開展了基底節開放手術治療運動障礙性疾病,開創了神經外科治療帕金森氏病的新紀元,20世紀50年代人用立體定向儀問世,Spiegel等介紹了腦立體定向技術,使基底節手術更為安全,十分準確。從那時起腦立體定向蒼白球手術成為治療帕金森氏病的唯一方法。60年代左旋多巴問世,替代了手術,手術治療帕金森氏病幾乎處於停頓。80年代腦立體定向出現了第二次突破,Brown發明了定向框架,與CT/MRI共同配準,加上帕金森氏病的病理生理奧祕進一步揭曉,神經外科醫生東山再起,當前治療帕金森氏病的手術方法不是定向蒼白球(Gpi)切開,便是丘腦(Vim)切開,而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也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許多大中型醫院已經開展了DBS術治療帕金森氏病。
同樣是20世紀,精神外科、癲癇外科、頑固性疼痛、扭轉痙攣等功能神經外科疾病的治療也得以突飛猛進,20世紀10年代又稱為“腦的十年”,這得益於神經生理學,神經影像學,神經麻醉學,以及醫學工程學等多學科的大力支援,功能神經外科醫生運用這些現代化成果,如虎添翼,學術和醫療水平更上一層樓。功能神經外科雖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進步,並且堪稱日新月異,然而,可能多數非醫療界的朋友甚至有些基層醫院的神經外科醫生對功能神經外科還是知之甚少,那麼,什麼是功能神經外科?她包括哪些治療範疇呢?我在這裡來一個簡單介紹。
功能神經外科的定義:採用手術的方法修正神經系統功能異常的醫學分支是為功能神經外科學(Functional Neurosurgery),早期亦稱生理神經外科學(Physiologic Neurosurgery),或應用神經生理學(Applied Neurophysiology)。手術針對特定的神經根、神經通路或神經元群,旨在有意識地改變其病理過程,重建神經組織的正常功能。
功能神經外科的治療範疇:
①運動障礙病(movement disorders):曾被稱為錐體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diseases),是基底節區病變導致的以運動功能紊亂為主要臨床特徵的疾病群。帕金森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還包括原發性震顫、肌張力障礙、舞蹈症和抽動穢語綜合徵等。從影響運動功能的角度,腦癱也可歸為此類。
②癲癇病(epilepsy):發作是癲癇病的主要臨床特徵,發作時的表現廣泛影響精神、運動、感覺和植物神經,發作間期可完全正常。依致癇灶解剖位置的不同可分為顳葉癲癇、額葉癲癇、頂枕葉癲癇和一些癲癇綜合徵等。
③疼痛(pain):常常是疾病的一種症狀,有些亦可單獨稱病。外科手術治療的是那些慢性的頑固性疼痛。典型的如帶狀皰疹神經痛、幻肢痛、截肢痛、丘腦痛、盆腔痛、腹腔痛、胸腔痛、腰背痛以及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等。面肌痙攣是個例外,除少數伴隨三叉神經痛的面肌痙攣患者外,不應該包括在疼痛的範疇之內,但由於與三叉神經的治療一樣,微血管減壓手術有效,故常常放在一起討論。
④精神紊亂(mental disorders):手術方法治療精神疾患的歷史可以追溯上百年,很多的努力放在了精神分裂症的治療上。氯丙嗪的出現使人們放棄了這種高致殘率的手術,近些年來,儘管手術技術的進步使嚴重併發症的威脅越來越小,但資料顯示精神分裂症的手術療效極其有限,比較肯定的手術適應症是焦慮症、強迫症和抑鬱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