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是通過大劑量放、化療預處理,清除受者體內的腫瘤或異常細胞,再將自體或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給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統的治療手段。目前廣泛應用於惡性血液病、非惡性難治性血液病、遺傳性疾病和某些實體瘤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血液系統疾病在臨床上已取得巨大成就,但預處理期大劑量的放化療、移植期及移植後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導致各種諸如移植物抗宿主病、肝靜脈閉鎖綜合徵等併發症的產生,諸多毒副作用使患者難以獲得較佳的生存質量。
中醫藥在造血幹細胞移植中的應用尚處於摸索階段,治療地位尚處於輔助治療方法之一。但實踐證明,在造血幹細胞動員採集期、預處理期及移植後期採用中醫藥輔助治療,可以增強患者對預處理化療的耐受性,具有減毒增效作用;同時,具有加快移植後的造血及免疫重建,減少併發症,提高機體免疫力,延長患者生存期及防止白血病復發的功能。現根據造血幹細胞移植不同時期分述之。
【造血幹細胞動員期】
幹細胞動員方案:大劑量阿糖胞苷聯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阿糖胞苷1.5g/m2,q12h×6次;昂丹司瓊4~8mg/d,靜脈推注止吐,並水化鹼化;G-CSF 300ug/d,皮下注射,從白細胞下降至最低點開始應用至採集結束;中藥治療:黃芪注射液60ml入0.9%氯化鈉200ml中靜脈輸注,每日1次,從化療結束開始應用至採集結束。
【預處理化療期】
1.消化道反應 臨床多分為溼熱證、溼熱傷陰證及氣陰兩虛證辨證治療。如噁心、嘔吐明顯者可聯合或單獨應用外治法。
1、溼熱症
主症:納呆,噁心,嘔吐,腹滿,口苦。
舌脈象:舌苔黃白厚膩,脈滑或濡。
治則:清熱除溼,消食化滯,降逆止嘔。
處方:黃連溫膽湯加減。
姜半夏9g 蘇子12g包煎 酒黃芩6g 川黃連3g
茯苓10g 陳皮15g 厚朴15g 蒼朮12g
白朮10g 砂仁9g 竹茹6g 甘草6g
薏苡仁20g 焦三仙各10g
方藥闡述:方中半夏、陳皮、蒼朮降逆和胃、燥溼化痰;厚朴下氣消痰,使痰隨氣下;蘇子寬胸理氣;竹茹清熱化痰止嘔;茯苓、薏苡仁、白朮健脾滲溼;黃芩瀉膽火;黃連清心火而開胃;焦三仙消食和胃;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功能清熱除溼,消食化滯,降逆止嘔。
2、溼熱傷陰症
主症:納呆,噁心,煩心,口乾不欲飲。
舌脈象:舌淡,苔灰黃或黃褐黑厚,脈濡。
治則:養陰清熱,除溼化滯,降逆止嘔。
處方:生脈飲合二陳湯加減。
黨蔘10g 生地黃20g 麥冬15g 知母10g
丹皮10g 女貞子15g 藿香10g 茯苓10g
黃連3g 蒼朮12g 半夏12g 焦三仙各10g
澤瀉10g 陳皮10g 石斛10g 甘草6g
方藥闡述:方中半夏、陳皮、蒼朮降逆和胃、燥溼化痰;黨蔘、生地黃、麥冬、石斛、女貞子益氣養陰清熱;知母、丹皮清熱除煩;茯苓、澤瀉淡滲祛溼;黃連清心火而開胃;藿香芳香醒脾;焦三仙消食和胃;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功能養陰清熱,除溼化滯,降逆止嘔。
3、氣陰兩虛症
主症:乏力,納差,咽乾,手足心熱,盜汗,失眠。
舌脈象:舌淡或紅,苔薄少津,脈細或虛數。
治則:益氣養陰,健脾和胃。
處方:生脈飲合四君子湯加減。
太子參30g 麥冬30g 五味子10g 生地黃15g
知母12g 女貞子15g 旱蓮草10g 白芍12g
白朮10g 茯苓10g 焦三仙各10g 甘草6g
方藥闡述:方中生脈飲加生地黃益氣養陰;二至丸合知母滋腎陰、清虛熱;白朮、茯苓健脾之運化;白芍、甘草酸甘化陰;焦三仙健胃消食化滯。諸藥合用功能益氣養陰,健脾和胃,助中州之運化。
外治法:
半夏散穴位貼敷:於化療開始前半小時,取法半夏粉10g、新鮮生薑20g(切成碎末),二者混勻,用紗布包裹或傷溼膏貼敷於患者神闕穴,外用醫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貼敷12小時,持續至預處理結束。
2.臟器損害 多采用注射用丹蔘凍乾粉800mg/d預防肝靜脈閉鎖綜合徵(VOD);參麥注射液50~100ml/d預防化療心肌損害;苦蔘注射液600mg/d預防化療肝臟損害;合併感染可酌情選用喜炎平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等。
【造血重建期】
治療的目的在於扶助正氣,糾正機體陰陽之偏盛偏衰,使之在新的條件下建立起新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的狀態,為移植後的正常功能重建奠定基礎。
主症:面色蒼白,脣甲色淡,指甲枯脆,肌膚不澤,低熱盜汗,手足心熱。
兼症:鼻衄齒衄,心煩口渴,兩目乾澀,眩暈乏力,失眠多夢,便幹尿黃。
舌脈象: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補腎陰,填精益髓。
方藥:驗方參芪仙補湯加減。
人蔘10g 黃芪10g 補骨脂10g 仙鶴草20g
女貞子20g 旱蓮草15g 麥冬15g 生地黃15g
知母10g 黃柏10g 阿膠10g 烊化 生龍骨30g
生牡蠣30g 黃精10g 枸杞10g 三七粉2.0g沖服
加減:口乾者加沙蔘、蘆根以滋陰生津;出血嚴重者加蒲黃炭、茅根炭、側柏炭以收斂止血;陰虛內熱明顯者加青蒿、地骨皮以清虛熱;少寐多夢者加炒棗仁、夜交藤以養血安神;盜汗明顯者加麻黃根、白芍以滋陰斂汗。
方藥闡述:人蔘、黃芪共為君,以人蔘大補元氣,溫腎陽、固腎氣,補先天而防氣血進一步耗散;重用黃芪以大補中氣,溫脾陽、益脾氣,以生化氣血。二者相須為用,先天、後天同補,正所謂“有形之陰難於速生,無形之陽所當急固”。 仙鶴草一藥兼具涼、散、斂、清等作用,為臣藥。本方用之重在涼血、散瘀、收斂、清熱而針對出血為治,同時,配伍參、芪以益氣斂血,以防氣隨血脫。補骨脂重在溫補脾腎、補骨生髓,直指移植後之骨髓造血衰竭之病灶,為佐助藥,助參、芪益氣填精生髓。女貞子、旱蓮草功能補肝腎,強筋骨,清虛熱,涼血止血。本方用之以滋補腎陰,壯水之主。知母瀉火之中長於清潤,黃柏功能清熱燥溼,瀉火解毒,除骨蒸清虛熱。《景嶽全書・本草正》載:“古書言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蓋謂黃柏能制膀胱、命門陰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腎水化源之火,是即所謂滋陰也,古潔古、東垣皆以為滋陰降火之要藥”。兩者相須為用,重在滋陰降火,清腎經虛熱,以防腎陰耗散。龍骨、牡蠣相須為用重在收斂固澀,以斂腎陰,固腎精。黃精、枸杞、麥冬、生地黃滋陰補腎生津,阿膠養血,三七化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諸藥合用功能滋補腎陰,填精益髓,益氣生血。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復發的防治】
移植後隨著時間延長邪毒已微,正氣漸復,體質近於常人,常因無症而無證可辨,但此時亦應防其邪毒復熾,死灰復燃,亦即現代醫學之微小殘留病之防治。常辨病給予益氣解毒活血方聯合西黃丸口服。
驗方益氣解毒活血方:
黨蔘10g 黃芪30g 補骨脂10g 女貞子10g
黃精10g 陳皮10g 桃仁6g 茯苓10g
黃藥子10g 葛根10g 虎杖12g 白花蛇舌草15g
薏米15g 半枝蓮10g 菊花10g
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送服西黃丸3g/次。
方藥闡述:益氣解毒活血方中人蔘、太子參、黃芪益氣扶正;補骨脂、女貞子、黃精補腎填精;虎杖、白花蛇舌草、黃藥子、菊花清熱解毒抗癌;桃仁、丹蔘、葛根活血化瘀散結;茯苓、薏米、陳皮健脾開胃,交通心腎。西黃丸為純中藥高效廣譜抗癌製劑,是抗癌中成藥的經典名方,被譽為中藥抗癌“第一藥”,具有扶正固本、益氣補血、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能。
【異基因移植後移植物抗宿主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生往往成為影響患者生存質量最主要因素,臨床常分為溼熱證及血熱津虧證辨治。
1.溼熱證
主症:手足紅脹、麻、痛,面板丘疹暗紅,陰囊皮疹紅腫,甚者表皮破潰。
兼症:面目浮腫,面板、鞏膜黃染,噁心,飲食無味,腹瀉黃褐色稀水便,或小便黃赤。
舌脈象:舌質淡紅/暗淡/齒痕,舌苔黃白厚膩/白膩,脈滑數/濡數。
治則:清熱除溼,柔肝解毒。
方藥:驗方抗排異Ⅰ號方。
龍膽草15g 梔子10g 黃芩10g 澤瀉10g
當歸15g 生地黃15g 通草10g 柴胡10g
車前子10g包煎 地膚子10g 苦蔘10g 白鮮皮10g
蒼朮10g 甘草6g
加減:腹脹納呆者加陳皮、焦三仙、砂仁;小便黃赤澀痛者加滑石、金錢草。
方藥闡述:方中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清瀉肝膽溼熱;澤瀉、通草、車前子淡滲利溼;地膚子、苦蔘、白鮮皮解毒殺蟲止癢;蒼朮燥溼;當歸、生地黃養血柔肝;甘草調和諸藥。
2.血熱津虧證
主症:手足赤脹,指端刺痛怕熱,面板紅疹/黃疸,目赤澀,口腔潰瘍,口角乾裂潰爛,腹瀉。
兼症:常伴血尿、尿頻急痛,或有便血。
舌脈象:舌質紅,舌苔薄少/黃褐/裂紋,脈弦細數。
治則:滋陰涼血,清熱解毒。
方藥:驗方抗排異Ⅱ號方。
生地黃15g 玄蔘15g 麥冬10g 知母10g
生石膏30g 銀花15g後下 連翹15g 丹皮10g
赤芍12g 青蒿15g 黃芩12g 梔子10g
竹茹6g 竹葉10g 甘草6g
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服。
加減:便血(消化道出血)者去知母、石膏,加耦節、白茅根、蒲黃炭等以涼血止血兼以收斂;或驗方四味止血散口服。
方藥闡述:方中知母、生石膏、銀花、連翹清解肺胃之熱;丹皮、赤芍祛血中伏熱;黃芩、梔子、竹茹清洩三焦;生地黃、玄蔘、麥冬、竹葉滋陰生津;青蒿清虛熱;甘草調和諸藥。
【症治心悟】
1.益氣生血助動員 造血幹細胞動員的目的是動員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快速釋放至外周血以利於採集到足夠數量的幹細胞,我們採用中醫“益氣生血”理論為指導應用黃芪注射液聯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進行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的動員、採集獲得良效。黃芪含有多糖、甙、黃酮和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扶正固本”、“補中益氣”等多種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廣泛,是提升粒細胞中藥的主要成分,具有較好的促進骨髓造血幹細胞增殖和動員作用。文獻顯示黃芪注射液20mg/kg連續注射3天,能顯著提高小鼠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形成單位生成,並可增強正常小鼠骨髓粒系造血,促進受 60Co輻照損傷的小鼠骨髓粒系造血功能的恢復。我們將21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隨機分為黃芪治療組和對照組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動員、採集。對照組採用化療聯合G-CSF動員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治療組在對照組方案基礎上聯合黃芪注射液治療,每日1次,從化療結束開始應用至採集結束。顯示全部21例患者經兩次血細胞分離機採集均成功採集到目標值所需MNC及CD34+細胞數,但黃芪治療組採集所獲得的MNC和CD34+細胞數均優於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且一次採集達目標值例數優於對照組(P<0.05)。表明黃芪注射液聯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進行外周血造血幹細胞動員、採集可促進幹細胞的釋放,提高採集效果,減少採集次數,療效確切。
2.預處理化療――減毒增效 預處理化療即採用大劑量的化療或/和全身照射治療,其目的是最大限度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受者的免疫和造血功能,以便供者造血幹細胞的順利植入。在預處理階段,接受放療或超大劑量的聯合化療,大多數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副反應。
(1)消化道反應 中醫學認為,化療藥物多為“毒藥”,化療的目的是以毒攻毒,這些藥物多屬辛溫燥烈之品,極易傷及人體正氣,尤其易損傷脾胃運化功能,致溼熱內蘊或溼熱傷陰,症狀多見如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同時伴有頭暈目眩、手足麻木、乏力等全身症狀,此期治療的原則是“急則治其標”,顧護胃氣,以調理脾胃為主。臨床雖可分為溼熱型、溼熱傷陰型及氣陰兩虛型辨證治療,但此期因患者多噁心、嘔吐明顯,部分患者難於進服湯藥,故可聯合或單獨應用半夏散穴位貼敷,功能益氣養陰、健脾和胃。減輕化療帶來的胃腸道反應,使預處理順利進行。
(2)臟器損害 預處理化療期重要臟器也不同程度受損,如肝臟受損,輕者ALT、AST、DBIL、TBIL升高,出現黃染、脅肋不適等症,重者出現肝靜脈閉鎖綜合徵(發生率4%~53%)伴發腹部脹滿、疼痛等;心肌受損主要表現心肌酶譜LDH、HBDH異常升高,重者可出現急、慢性心力衰竭,以心悸、胸悶、氣短為主症;大劑量CTX化療後,其裂解產物丙烯醛可損傷膀胱黏膜造成出血性膀胱炎(發生率7%~52%),以小便淋漓澀痛、尿血為主症;零細胞期多合併嚴重感染、發熱等。
我們觀察了中醫藥參與的11例患者,移植過程中11例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對症處理後消失;4例患者於粒細胞缺乏期出現發熱,體溫>38.5℃,持續時間1~3天,經治療後體溫恢復正常;7例患者出現短暫肝功異常;5例患者AST、ALT升高小於正常值1倍;2例患者AST、ALT升高大於正常值1倍但小於正常值2倍;9例患者出現心肌酶譜異常,均小於正常值2倍,以LDH升高為主;11例患者心率均增快達90~120次/分,心電圖呈竇性心動過速;腹部彩色多普勒可見輕、中度肝損害,未見明顯肝脾腫大;以上異常於造血重建後均消失。2例患者於移植後+30天左右出現出血性膀胱炎,經清熱涼血止血中藥聯合水化、鹼化後消失;無肝靜脈閉鎖綜合徵發生。
3.造血重建期――補腎填精促造血 當預處理結束,幹細胞回輸後,身體處於零細胞期或免疫真空期,容易出現嚴重感染、出血及由大劑量化療藥量引起的臟器功能損害等併發症,儘快恢復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減少併發症是影響幹細胞移植成功的關鍵,治療的目的在於扶助正氣,糾正機體陰陽之偏盛偏衰,使之在新的條件下建立起新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的狀態,為移植後的正常功能重建奠定基礎。中藥對造血幹細胞生物學影響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許多中草藥可以作用於不同週期的造血幹細胞,並從蛋白質和分子水平影響參與造血幹細胞的增殖分化,達到重建恢復免疫機能的目的。在移植後造血重建期,由於放、化療對骨髓的抑制作用,使患者血三系細胞受到嚴重抑制。常表現為頭昏乏力、倦怠懶言、面板瘀斑、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或細數等腎精虧耗、氣陰兩虛之症狀。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補腎中藥能促進造血細胞增殖,恢復機體免疫功能。內經曰“腎主骨生髓”,故我們選用益氣養血、補腎固精的中藥,從腎著手,組成方劑進行治療。
4.扶正解毒防復發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缺乏移植物抗腫瘤作用(GVL),往往因腫瘤復發而失敗,預防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復發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移植後隨著時間延長邪毒已微,正氣漸復,體質近於常人,常因無症而無證可辨,但此時亦應防其邪毒復熾,死灰復燃,亦即現代醫學之微小殘留病之防治。此時亦可根據其發病機理是由於機體正氣不足,溫熱毒邪入血傷髓所引起的一派邪實正虛,虛實夾雜之證,正邪相爭貫穿其始終的特點,組方治療,勿需辨證論治。自體移植聯合中藥治療19例患者,隨訪10~55個月,中位隨訪時間30.89±16.95個月。其中1例患者於移植後第6個月復發,再誘導治療無效死亡;1例患者於移植後第9個月合併深部真菌感染死亡;其餘17例患者均無病存活,其中1例M5患者於移植後26月時,出現骨髓象原始單核細胞5%,存在復發趨勢,再次予重組人白細胞介素~Ⅱ及西黃丸治療後,原始單核細胞消失,至今無病存活50個月。
異基因移植患者經過預處理,並輸入供體的造血幹細胞後,在理論上來講,患者體內已不存在白血病細胞,其細胞應主要來源於供體的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產生的具有正常功能的細胞,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患者體內仍殘存一定數量的白血病細胞,單靠預處理要徹底殺滅這些白血病細胞是不可能的。這些白血病細胞的殺滅主要由移植物抗白血病效應(GVL)來完成;與此相類似,應用益氣養陰解毒、健脾益腎解毒中藥,如驗方益氣解毒活血方等,不但能有效地殺傷殘存的白血病細胞,而且可誘導白血病細胞凋亡。同時中藥可啟用細胞免疫,促進移植後免疫系統重建,增強自身抗腫瘤的能力。
5.清熱利溼養陰抗排異 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各種急、慢性GVHD的發生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本併發症的預防及治療目前仍是臨床較為棘手的問題,現代醫學的普樂可復、環孢素、糖皮質激素等藥物雖可一定程度上預防和治療本病,但常常也帶來免疫力低下、多重感染、嚴重肝腎損傷等毒副作用,部分患者難以耐受而影響生存質量。中醫中藥在本病的治療仍處於初期探索階段,但因病機複雜,症狀繁複多變,故辨證分型很難規範及統一。筆者近年採用中醫藥參與本病治療,總結髮現以胃腸GVHD、肝臟GVHD為主要表現的患者多以肝膽溼熱證型為主,面板型GVHD多以血熱津虧證型為主,且兩者往往相互轉化,互為因果,臨床常須相互兼顧為治,逐漸摸索自擬抗排異Ⅰ號方、抗排異Ⅱ號方兩首方劑,取得了一定的療效。Ⅰ號方主要針對肝膽溼熱型,Ⅱ號方主要針對血熱津虧型。皮疹或皮損者可連用溼潤燒傷膏(主要成分是黃連、黃柏、黃芩、地榆、冰片、麻油等組成)外敷以清熱解毒、燥溼瀉火、消腫散結、去腐生肌。臨床體會對輕、中度GVHD效果明顯,對於重度GVHD常須合併西藥治療,常可減少抗排異藥物用量,減低毒副作用,但仍需進一步總結及優化。
【轉歸及預後】
患者預後受原發疾病、移植型別、供受體相合程度、年齡、移植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諸多因素影響,一般良性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預後優於惡性血液疾病;惡性疾病中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優於急性白血病;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優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移植型別全相合異基因移植優於不全相合移植;親緣間全相合異基因移植優於無關供者移植;供受者年輕者移植後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對輕微。
中醫藥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減毒增效作用,已受到醫學界的廣泛重視,尤其在促進造血、免疫重建,臟器損害預防,輕中度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方面療效突出。但仍缺乏多中心、多樣本的對照研究,尤其在幹細胞動員及出血性膀胱炎的預防方面研究較少。如何做到中西醫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掘中醫藥在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血液病方面的潛力,有待進一步研究、總結。
【飲食調護】
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飲食調護與治療一樣重要,由於預處理化療藥物引起的噁心嘔吐等因素的存在,不能滿足每天所需熱量,所以需要供給高熱量、高蛋白質的營養豐富的飲食,儘量給予易於消化吸收、易於氧化分解的糖類食物以補充消耗的熱量,防止蛋白質的過量分解。
1.骨髓抑制期的膳食調理 預處理化療可造成骨髓再生不良,尤以白細胞下降最為明顯。在化療時患者應補充高蛋白質飲食,如牛奶、大豆、瘦肉、豬蹄、海蔘、魚、動物肝臟及紅棗、花生、核桃、黑木耳、胡蘿蔔、赤小豆等。河蟹、黑魚、牛肉、動物熬製的膠凍如阿膠、豬皮膠(肉皮凍)等也有助於提升白細胞。在化療期間也可適量增加動物骨髓,如牛、羊、豬的骨髓燉湯,或用雞血、鴨血、鵝血、豬血製作的飲食。同時也可多吃一些五黑食品,如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棗等,可以補腎填髓,有助於造血的恢復。
2.口腔黏膜損害的調護 預處理化療可引起口腔黏膜炎,表現為黏膜充血、水腫、潰瘍、疼痛等。此時要保持口腔清潔,進食後冰錫合劑漱口,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蓮子羹、雪耳羹、牛奶、豆漿、鯽魚湯等。避免過熱、過酸及刺激性飲食。
3.肝腎損傷的膳食調理和預防 預處理化療藥物可以引起肝、腎損傷,出現轉氨酶升高,肌酐、尿素氮異常等,此時應多吃苦瓜、綠豆、香菇、木耳、猴頭蘑等菌類食品,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水果,如獼猴桃、蜜桃、蘋果、葡萄等,並限制蛋白質攝入,合併水腫要低鹽飲食,多吃動物腎臟、烏魚、菠菜和馬莧等菜。
【臨證驗案】
案1:患者,男,48歲,農民,河北唐山市人。主因患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術後19個月復發,於2007年1月5日就診。患者於2005年1月14日因間斷髮熱20天,加重伴鼻衄、齒衄1周第1次入院。經相關檢查,診斷: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a)。入院後予DA、MAE方案誘導獲CR。其後予MAE、HA、HD-Ara-C、DA等方案鞏固治療。2005年6月18日複查骨穿示:骨髓增生明顯活躍,原始粒細胞33%,提示白血病復發,再次予MAE方案誘導獲CR2,經MAE、HD-Ara-C鞏固後,採集自體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於2005年8月19日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移植後第30天給予重組人白細胞介素-Ⅱ(IL-2) 50萬單位/次,隔日1次皮下注射,連用2月,預防復發。其後間斷複查骨髓穿刺,提示持續完全緩解(CCR)。2007年1月2日常規復查:外周血象WBC 5.8×109/L RBC 4.29×1012/L HGB 144g/L PLT 118×109/L;骨髓形態示:骨髓增生活躍,原始粒細胞8%;微小殘留檢測(+)。提示移植後復發。患者拒絕化療,遂就診。
一診:患者神清,精神可,面色紅潤,無明顯貧血貌。面板黏膜無出血及黃染。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胸骨無壓痛,心肺(-)。全腹軟,肝脾肋下未及。舌質紫暗,苔薄白,脈細數。
中醫診斷:髓毒(邪毒內蘊 氣陰兩虛兼血瘀型)。
西醫診斷: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復發。
治則:益氣養陰,清熱解毒,兼活血散瘀。
處方:驗方益氣解毒活血方加減。
人蔘10g先煎 沙蔘10g 黃芪30g 補骨脂10g
女貞子10g 黃精10g 陳皮10g 桃仁6g
茯苓10g 黃藥子10g 丹蔘10g 葛根10g
虎杖12g 薏米30g 旱蓮草10g 白花蛇舌草20g
15付,水煎服,每日1劑。上方首煎加水500ml,取汁100ml,二煎加水400ml,取汁80ml,兩煎混合,分3次送服西黃丸3g/次。
2007年1月20日二診:患者神清,精神可,訴略感乏力,大便日2~3次,呈黃色軟便,舌質紫暗減輕,苔白膩,脈沉細無力,餘同前。考慮上方虎杖、西黃丸等偏於寒涼傷脾,原方減虎杖為12g,加白朮10g、茯苓10g、甘草10g以健脾利溼。15付,水煎服,每日1劑。
2007年2月5日三診:患者訴一般情況可,無明顯乏力,無發熱,無出血,納可,二便調,舌質淡,邊尖略紫暗,苔薄白,脈沉細。複查外周血象:WBC 4.6×109/L RBC 4.57×1012/L HGB 136g/L PLT 126×109/L;骨髓形態示:骨髓增生活躍,原始粒細胞4%;微小殘留檢測(+)。考慮患者再次血液學緩解,仍存在微小殘留病灶,故效不更方,予二診原方水煎,每日1劑,送服西黃丸如前。
2007年4月6日四診:複查骨髓形態示:骨髓增生活躍,原始粒細胞0%;微小殘留檢測(-)。停服中藥湯劑,改為我院製劑參芪清熱顆粒(太子參、黃芪、補骨脂、女貞子、黃精、桃仁、茯苓、黃藥子、白花蛇舌草、薏苡仁等),10g/次,每日3次,繼續送服西黃丸。繼服3個月後停藥,其後間斷複查,未見微小殘留,隨訪至今無復發。
案2:患者,男,31歲,漢族,河北省廊坊市人,主因患急性粒細胞白血病19個月行異體移植後15個月,皮疹、黃染11個月於2012年5月22就診。患者於2010年10月因肛周疼痛、乏力伴發熱,外院經骨穿、免疫分型及融合基因診斷:“急性粒細胞白血病(AML-M2a)”。給予IDA方案1療程,獲完全緩解。其後予AA及MA方案各一療程鞏固治療。於2011年2月10日行單倍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順利。4月25日查嵌合率100%供者型,染色體無異常。AML-ETO融合基因定量0.035%。2011年6月24日因面板紅疹、黃染、轉氨酶升高、膽紅素升高等(具體不詳)外院考慮GVHD,予普樂可復、甲強龍、驍悉等抗GVHD治療後好轉。於2012年2月患者手足紅脹、麻、痛,面板丘疹暗紅,黃染等,再次予環孢素、甲強龍抗GVHD及保肝、退黃等對症支援治療,效果不佳,於2012年5月22日至我院就診。
一診:患者訴乏力,五心煩熱,無汗,噁心,納差,飲食無味,胃脘不適,睡眠尚可,小便黃,大便呈黃褐色稀水樣便,每日3~4次,量約800ml/d。神清,精神萎靡,面目虛浮,面色萎黃,周身面板黏膜未見瘀點、瘀斑。鞏膜、面板黃染,黃色鮮明如橘子色,手足赤脹、麻、痛,面板丘疹暗紅,陰囊皮疹紅腫,表皮破潰。語言清晰,未聞及咳聲,未聞及特殊氣味。未切及瘰癧、Y瘕。舌質暗淡,苔黃白厚膩,脈弦滑。
化驗檢查:血常規示:WBC 2.53×109/L RBC 2.54×1012/L HGB 83g/L PLT 39×109/L;生化:AST 196U/L ALT 152U/L TP 40.8g/L ALB 30.2g/L GLB 10.6g/L TBIL 516.46umol/L DBIL 303.73umol/L IBIL 212.73umol/L LDH 374U/L。
中醫診斷:黃疸(肝膽溼熱型)
西醫診斷:1.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異體移植術後
2.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治則:清利溼熱,健脾和胃。
處方:驗方抗排異Ⅰ號方。
龍膽草15g 梔子10g 黃芩10g 澤瀉10g
當歸15g 生地黃15g 通草10g 柴胡10g
車前子10g包煎 地膚子10g 苦蔘10g 白鮮皮10g
蒼朮10g 黨蔘10g 白朮10g 佩蘭10g
焦三仙各10g 藿香10g
7付,水煎服,每日1劑。另予溼潤燒傷膏外敷面板皮疹及陰囊皮損。原環孢素、甲強龍等藥物遵外院醫囑繼服。
2012年5月29日二診:患者訴服藥後前3日曾排出大量黃褐色稀水便,其後逐漸減少,昨日轉為黃色溏便,每日1~2次;乏力、納差減輕,進食增加;面板丘疹顏色變暗,部分消退,陰囊皮損疼痛減輕,且有癒合傾向。鞏膜、面板黃染減淡,小便仍黃。近兩日出現口乾、雙目乾澀症狀。舌質淡紅,苔黃白厚膩程度減輕,津少,脈弦滑而細。考慮溼熱日久傷陰,加之上方苦寒,而出現津傷,故原方酌加玄蔘10g、沙蔘10g、丹皮10g等養陰之品,再予7付。
2012年6月5日三診、6月12日四診:患者上述症狀逐步緩解,納食增加,黃疸消退,皮疹、皮損範圍減輕,均原方再進。西藥治療同前。
2012年6月19日五診:患者輕度黃染,手足赤脹,指端刺痛怕熱,面板少量紅疹,陰囊皮損癒合,雙目略乾澀,口腔潰瘍,口角乾裂潰爛,納可,小便略黃,尿頻急痛,舌質紅絳,舌苔黃褐、裂紋,脈弦細數。
化驗檢查:血常規示:WBC 3.46×109/L RBC 3.94×1012/L HGB 98g/L PLT 67×109/L;生化:AST 36U/L ALT 142U/L TP 46.0g/L ALB 33.6g/L GLB 15.6g/L TBIL 67.18umol/L DBIL 29.09umol/L IBIL 38.09umol/L LDH 267U/L。
考慮患者溼邪漸清,餘熱未盡,傷津耗液加重,治宜益氣養陰生津兼清熱利溼,方選驗方抗排異Ⅱ號方:
生地黃15g 玄蔘10g 麥冬10g 知母10g
生石膏15g 銀花9g 連翹9g 丹皮10g
赤芍12g 青蒿15g 黃芩12g 梔子6g
竹茹6g 黨蔘10g 白朮10g
7付,水煎服,每日一劑。
其後據其溼、熱及傷陰之輕重上述兩方加減應用,3月後逐步減少環孢素、甲強龍用量。諸症緩解,目前病情平穩,GVHD基本消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