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精神科 副主任醫師 潘振山

  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在臨床上常被誤診為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神經症等。中認為其是一種人際關係、自我意識和情感的不穩定,並有明顯的衝動性的普遍模式,可有自傷行為,也可出現一過性的精神病性症狀,而這種情況應該是在童年或青春期就開始的,不是成年以後才出現的。

  臨床表現

  難以控制的情緒

  不穩定的、快速變化的心境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一個顯著特點。情緒的不穩定表現在一方面體驗到一種空虛和不安全感,缺乏自尊,另一方面有體驗到一種與上述情況向對立的興奮感和全能感。在遭遇到應急性事件時或在較強的情感壓力下,患者極易出現情緒不穩,易激惹、緊張、焦慮、驚恐、絕望和憤怒。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處於一種慢性持久的空虛感和厭倦感中,感到憂心忡忡、悲觀厭世,感到生活沒有意義,常產生無助感、無望感和無價值感,生活缺乏實際的目標。為了解除內心的空虛,患者不斷的找事幹,做事有始無終,一事無成。外在的反常活躍恰好反映了內在深深的孤獨,這種表現在臨床工作中經常被誤診為抑鬱症。

  強烈又極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模式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人際關係特徵為在極端理想化和過於貶低之間不斷變化。BPD患者對他人既依賴又充滿敵意,他們相當依賴周圍的人,當其需求得到滿足時,便把對方理想成他的照顧者或朋友,很快要求和對方建立親密關係;但當其依賴無法滿足時,則表現強烈的情緒反應,貶低、攻擊或挖苦對方。因此難以維持深度而親密的關係,經常在極端親密和極端對立之間快速變化。要麼與人極好,要麼與人極壞,幾乎沒有持久的朋友。

  自我身份的識別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病人自我同一感形成滯後,長期停留在混亂的階段,其自我意象不連續一致且相互矛盾,處於一種“身份感延滯狀態”。

  衝動及自毀、自殺行為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控制情緒和耐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經常出現不計後果的衝動行為,情感爆發時可出現暴力攻擊、自傷、自殺行為,有衝動性的酗酒、揮霍、偷竊、藥物濫用等。BPD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同樣表現衝動、缺乏目的性與計劃性,做事虎頭蛇尾,很難堅持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做事往往沒有預見可能要發生的事情。大多數患者在行為過後往往又感到非常後悔。

  被拋棄的恐懼和害怕孤獨

  當面對分離、被拒絕或即將失去外部支援時,可出現強烈的應激性反應包括自我意象、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的變化,並有可能採取極端行為如自殺、自殘自傷等來阻止被拋棄。這種患者恐懼被拋棄,害怕孤獨,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過各種刺激性行為和物質濫用來排遣空虛孤獨感,需要時刻有人陪伴獲得感情的慰藉。

  應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狀

  一般比較輕微,歷時短暫,多發生在應激情況下,可在幾分鐘至幾小時內恢復。言語缺乏條理,動作雜亂,無目的性,對周圍感知不真切,出現人格解體和非真實感,但現實檢驗能力相對完好。也有一些患者出現牽連管你和分離症狀,或短暫的或情境性的,似乎有現實基礎的錯覺或幻覺等,一般來說這些症狀在精神壓力接觸後能很快緩解,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也有效。

  藥物治療

  ①鋰鹽:情感不穩定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重要表現,故給予情感穩定劑鋰鹽是適當的。

  ②抗驚厥藥:卡馬西平對情感不穩定和衝動控制不良有效,如邊緣型患者共患抑鬱症則不宜應用卡馬西平。

  ③納曲酮:有文獻報道阿片拮抗劑納曲酮對部分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有效,尤其是可以使用自我傷害行為減少。

  ④抗精神病藥:傳統抗精神病藥用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機制是其抗衝動-攻擊和抗精神病效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如奧氮平、氯氮平、利培酮等,可同時拮抗多巴胺D2和5-TH2受體,5-TH2受體異常與焦慮、抑鬱、精神病和自殺有關,因此,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可控制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中出現的上述症狀。

  ⑤抗抑鬱藥:奈法唑酮、三環類抗抑鬱藥、SSRI、SNRI類藥物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有效。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療效低,不良反應大,其使用受到限制。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