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樑鵬

  癌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見和最嚴重的症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癌症患者中14~100%存在癌性疼痛,其中50~70%的癌痛患者得到了治療;約有90%的骨轉移病人受到疼痛的困擾。疼痛對病人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不良的影響,焦慮、苦惱、人格分離等,影響社會功能、家庭和社會關係,有報道顯示在中到重度疼痛的患者,已經影響到睡眠、日常生活活動、娛樂、工作能力和社交,癌痛治療是癌症綜合治療的關鍵要素,WHO癌症疼痛三階梯治療方案為癌痛治療提供了有力的依據,但在很多國家尤其發展中國家並沒有很好的實施。

  在韓國1990年以前癌痛的治療很少受到重視,直到2001年以後才制定了癌痛治療指導原則,在馬來西亞,政府調查嗎啡肽的使用戲劇性的低於全球水平,只有24%的癌痛患者得到了規律的嗎啡止痛治療,主要的障礙是醫生和患者對嗎啡的態度,46%的醫生缺乏嚴重癌痛的治療知識,64%擔心呼吸抑制等副反應,患者擔心的則是成癮,而非洲的烏干達卻已允許護士開嗎啡處方,並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評估疼痛是控制疼痛的必要前提,目前的疼痛評估方法有視覺模擬法、數字分級法、口述分級評分法、面部表情法、人體表面積評分法等;WHO疼痛分級標準為:0級、1級、2級、3級。癌痛可能來此腫瘤直接侵犯神經、骨骼、軟組織、韌帶、筋膜和通過內臟器官擴張或受壓等,臨床用急性、慢性、傷害性、內臟、神經性描述疼痛,對疼痛產生的原因、部位、性質進行綜合評估是科學治療的基礎。

  1、藥物治療

  止痛藥物是臨床上使用最普遍的止痛手段,WHO三階梯止痛原則為癌痛的藥物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是目前臨床用藥的指導原則,第一階梯:非阿片類輔助用藥(阿司匹林或撲熱息痛);第二階梯:弱阿片類(可待因)+非阿片類輔助用藥;第三階梯:強阿片類(嗎啡)+弱阿片類+非阿片類輔助用藥,當上一階梯藥物不能控制疼痛時可考慮給與下一階梯,直到患者疼痛緩解。骨轉移導致的疼痛是癌痛的特徵,依據WHO止痛原則70%的癌痛患者通過使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和嗎啡可達到滿意止痛,嗎啡、羥考酮、酚酞尼是最常用的阿片類止痛藥,阿片類鎮痛藥是癌症患者止痛的主要藥物,口服嗎啡最常用於嚴重癌痛的治療併為首選。

  阿片類鎮痛藥的止痛效果不好時,可以採用其他有效的止痛措施,包括鞘內注藥(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阻滯療法)。美沙酮(Methadone)被認為有逐漸代替嗎啡的趨勢,似乎相對其他阿片類更有效;芬太尼是一種人工合成強阿片類藥物,通過貼劑經皮緩慢吸收入血,一張貼劑可以用上3d,一般在12~18h疼痛得到最大緩解,最常用於治療癌症疼痛,1990年通過美國FDA,由強生公司(Titus-ville,N.J.)的子公司楊森公司(Janssen L.P.)生產後投放市場,在治療癌痛方面,其副作用比嗎啡小,能降低便祕發生率,從小劑量嗎啡比高劑量嗎啡轉向芬太尼貼劑更有效,能緩解嗎啡減量時的譫妄。

  芬太尼貼劑適應於中到重度的慢性疼痛,不能作為止痛藥的首選處方藥,僅用於使用過阿片類藥物一段時間後的患者,具體適應於至少每日口服60mg嗎啡、30mg可待因或8mg氫化嗎啡酮以上以及其他阿片類藥物使用一週或更長時間的患者,2歲以下的兒童禁用;過量使用和不正確使用如:一邊帶著芬太尼貼劑一邊飲酒或服用著其他引起大腦抑制的藥物、抗艾滋病藥物和抗真菌藥物、前一個貼劑沒扯掉就用下一片、帶著貼劑的成人與兒童過緊擁抱、與加熱器靠近等都會引起意外,副作用常發生於長期用藥的患者,且初期多無明顯的表現,長期用藥後可能出現消化道潰瘍、血小板功能障礙及腎毒性。

  值得重視的是近幾年針對神經侵犯性痛的病理生理機制及疼痛訊號傳導機制的深入研究顯示,以疼痛訊號傳導的離子通道及系列受體作為止痛治療新靶點,基於打斷傳導活動的機理,可開發更多的新藥。

  化療是癌痛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不同的癌痛對化療的反應不同,化療後1~3個月內腫瘤完全消失稱完全反應率,消失50%以上稱部分反應率,完全反應率的腫瘤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卵巢腫瘤、乳腺癌和小細胞肺癌等,這些腫瘤引起的癌痛均可用化療緩解,尤其是區域性姑息性放療無法緩解的多部位疼痛,可考慮化療。系統化療證明能延長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骨轉移患者的生存期,聯合鉑類的化療及新藥被推薦用於體力狀態較好的患者[15]。但選用化療時應權衡其全身副作用與治療作用的利弊關係。

  雙膦酸鹽是骨轉移瘤患者使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能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和誘導破骨細胞凋亡,有效抑制破骨細胞對骨的吸收和再吸收,同時能影響腫瘤細胞黏附、侵襲、增殖,以協同方式增強細胞毒藥物的作用,Sevcik發現雙膦酸鹽可以減弱脊髓嗎啡肽的上調錶達。

  Mcc0rmack等認為伊班膦酸能夠抑制破骨細胞介導的骨吸收,有效預防骨相關事件的發生提高乳腺癌骨轉移患者的生活質量,口服及靜脈注射同樣有效。Body等[19]報告口服及靜脈注射依班膦酸鈉具有減少骨相關事件及延長第一次骨相關事件出現時間的作用。唑來膦酸明顯減少前列腺癌骨轉移相關事件的發生率,提高生存時間,持續達24個月[20]。唑來膦酸對乳腺癌、前列腺癌、轉移性肺癌、腎細胞癌和其它實體瘤有效,被證實對溶骨性轉移有效外,還對混合性及成骨性轉移有顯著的臨床療效。

  2、外科手術

  絕大多數癌痛患者通過傳統止痛藥物以及輔助用藥可達到止痛,但仍有2~5%的患者為難治的癌痛。外科手術對一些癌痛患者是有效緩解疼痛的重要治療手端,手術指徵取決於手術的預期效果、手術死亡率、術後疼痛緩解的持續時間。癌痛是骨轉移患者的主要症狀,以夜間痛為主,根性疼痛主要來自腫瘤壓迫,5%~10%的患者出現脊髓受壓[22],脊髓壓迫症狀有神經根性疼痛、運動障礙、截癱,進一步破壞可出現病理性骨折。脊柱腫瘤發生部位不同,可以產生相應的具有一定特徵性表現的疼痛。

  手術是脊柱轉移瘤(metastatic spine tumors,MST)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外科手術的目的是緩解疼痛 、脊髓減壓、恢復或保留神經功能、重建脊柱穩定性,提高生存質量。Ernstberger等回顧24例MST行椎體切除椎體置換的患者,術後疼痛緩解85%,57.1%的患者神經症狀減輕,所有患者平均生存15.6個月, Guo等對93例MST患者行前路椎體切除脊柱結構穩定性重建術,87例(93.5%)患者疼痛緩解,神經功能改善47例, PVP用於椎體轉移瘤的治療,80%~90%的患者72 h內能達到疼痛顯著緩解,止痛效果可達70%以上,Alvarez等應用PVP治療椎體轉移瘤, 90%的患者立即止痛,近70%的患者恢復離床活動。腹部癌痛可通過腹腔神經叢袢的阻滯而控制,它最常見於胰腺癌及整個上腹部的癌痛。脊髓鎮痛(鞘內或硬膜下腔注射)對於難治癌痛鎮痛可緩解癌痛提高生活質量。

  3、放射治療

  放療多用於骨轉移瘤疼痛的治療,最近的研究表明,單次劑量的照射量可長期緩解骨轉移後的疼痛,止痛的具體機制不很清楚,其中一個機制是通過對腫瘤細胞的直接作用[29],外照射治療是骨轉移瘤在緩解骨痛上十分有效,在放療開始48小時之內就可以使疼痛緩解,總體上講,治療後70~75%病人至少疼痛可以得到部分緩解,40~60%的病人完全緩解,如果疾病侷限並且有條件對單一病變給予高劑量放療,外照射是最為有效的手段,許多研究試圖確定既能達到最有效治療又能使副作用降到最低的最佳劑量分割,通常的放療劑量包括800cGy/10次或2000cGy/5次或3000cGy/10次。一般而言,對於肺癌病人高的分割劑量似乎能夠更好地緩解疼痛並且緩解期更長。

  放射性核素可有效緩解骨轉移瘤導致的骨痛,尤其是多個病變需要治療的時候,這些藥物有89鍶、153釤以及32磷[31],其藥物的實驗結果大部分來此乳腺癌和前列腺癌。89鍶與鈣相似,主要分佈於骨組織,尤其是成骨細胞活躍的區域,89鍶半衰期4~5天,單劑量148MBq通過口服以外途徑給藥,疼痛在7~12小時內緩解,藥效平均可持續6個月。 153釤是由一種乙二胺四亞甲基膦酸絡合物構成(153SMI-EDTMP),與89鍶一樣,它的富集與成骨活性相關,153SMI-EDTMP半衰期1~9天,通常靜脈內給藥,它的特點是毒性低,是美國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緩解疼痛的核素治療藥物,治療後83%骨轉移病人疼痛緩解。

  目前癌症疼痛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其病理生理機制不完全清楚,以致治療跟不上,並給病人帶來了不必要的痛苦,癌痛的治療應包括化療、放療、手術、止痛藥物治療、神經阻滯、中醫中藥、認知心理治療等,治療的關鍵是針對引起癌痛的病因學的治療,如患者為腫瘤壓迫、病理性骨折、侵犯脊神經根或肋間神經、脊髓受壓、骨轉移等原因引起,單純止痛藥物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癌痛的治療應該是針對病因學的多學科綜合治療。 Hara[9]認為腫瘤骨轉移並不是生命的終結,藥物治療聯合放療、手術治療可緩解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癌痛已是嚴重影響癌症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作為醫生如何選擇適度的治療措施,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是癌痛治療的重要步驟。讓癌症患者無痛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患者的期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