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發性肝衰竭的早期症狀有黃疸、持續低熱病初可有低熱、顯消化道症狀、出血傾向、進行性肝縮小、肝臭、撲翼樣震顫、心率加快、低血壓等等,後期症狀表現為肝性腦病,腦水腫當有踝陣攣、呼吸變慢、節律不規則,凝血功能障礙和出血出血部位以面板、齒齦、鼻粘膜、球結膜及胃粘膜等症狀。
進行性肝縮小的預防:
凡各種致肝損傷因素使肝細胞(包括肝實質細胞和枯否細胞)發生嚴重損害,使其代謝、分泌、合成、解毒與免疫功能發生嚴重障礙,此種情況稱之為肝功能不全(hepaticin-sufficiency),患者往往出現黃疽、出血、繼發性感染、腎功能障礙、肝性腦病等一系列臨床綜合徵。肝功能衰竭(hepaticfailure)一般是指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階段,臨床的主要表現為肝性腦病與肝腎綜合徵(功能性腎功能衰竭)。在病程中因有多臟器受累,故臨床症狀複雜多樣。起病急,病情演變進展迅速。
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較高,應儘量防避其發生。臨床上能做到的是用藥時注意對肝的不良作用。例如:結核病用利福平、硫異煙胺或吡嗪醯胺等治療時,應檢查血轉氨酶、膽紅素等,如發現肝功能有改變,應及時更改藥物。外科施行創傷性較大的手術,術前應重視病人的肝功能情況,尤其對原有肝硬化、肝炎、黃疽、低蛋白血癥等病變者,要有充分的準備。麻醉應避免用肝毒性藥物。手術和術後過程中要儘可能防止缺氧、低血壓或休克、感染等,以免損害肝細胞;術後要根據病情繼續監測肝功能,保持呼吸迴圈良好、抗感染和維持營養代謝,對肝起良好作用。
在我國85%~90%的暴發性肝衰竭是由暴發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在歐美,除英國外,情況也類似。英國的藥物中毒性約佔50%,1979年美國一組188例暴發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中,乙型佔50%,丙型佔34%,甲型佔2%,甲型、乙型混合感染佔2%。我國一組資料顯示,經病理證實的121例暴發性肝炎中,甲型佔0.8%,乙型佔81.8%,丙型佔14.9%,甲型乙型混合感染佔2.5%。由此可見,在我國由乙型肝炎引起者佔絕大多數。但日本的情況有所不同,根據Yssutoshi等報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佔暴發性肝炎的63%(17/27),因此,不應忽視丙型肝炎導致的暴發性肝衰竭。
近年研究認為,HBV感染可以直接引起暴發性肝衰竭,也可由無症狀慢性攜帶者發展而成。HBV感染組突變與暴發性肝衰竭的發生有密切關係,常為HBV-DNA前C區突變,產生終止密碼,停止產生HBeAg。HBeAg的缺失可提高宿主對感染肝細胞的免疫反應而引起暴發性肝衰竭。此外,在血清學標誌僅HBsAg陽性的許多患者中,血清學檢查證實在FHF發展過程中有HDV感染,提示此病毒感染也易引起暴發性肝損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