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頸椎病的定義
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的綜合徵。頸椎病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其他型,頸椎病臨床常表現為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多。頸椎病具有發病率高,治療時間長,治療後極易復發等特點。
二、頸椎病的發病原因和機制
頸椎病主要因為頸椎間盤和頸椎及其附屬結構的退行性改變引起。
原因1、 椎間盤
頸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一般在30歲以後即開始。髓核脫水變薄,椎間隙變狹,使纖維環及周圍韌帶變鬆弛,頸椎穩定性減弱,更易進一步勞損及退行性變。纖維環變性及椎間隙狹窄使椎間盤易於向後及側方突出。頸4、5,頸5、6椎間活動度最大,應力也最集中,最易受損傷。
原因2、椎體及其附屬結構
椎間盤變薄引起頸椎不穩時,其周圍韌帶常受異常應力的牽扯,致其附著點損傷引起骨贅增生。椎間隙變狹窄也使後關節與鉤椎關節應力增加,使其受損傷及增生。易發生增生的節段依次為頸5、頸6、頸4及頸7。
原因3、椎間盤突出、椎體後緣增生,黃韌帶肥厚等可引起椎管狹窄,導致脊髓型頸椎病。鉤椎關節、後關節增生,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可壓迫或刺激神經根、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引起相應症狀。
原因4、血管因素及化學因素
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和腰椎間盤突出症一樣,不能單純用機械壓迫因素來解釋,還有血管因素和化學因素在起作用,因而引起水腫及炎症引發或加重了神經症狀。
三、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頸椎病牽引治療
1、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臥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幹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鐘。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臥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鐘,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0-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一般是牽引2分鐘,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鐘,反覆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頸椎病推拿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三)頸椎病理療
理療能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頸椎病運動療法
1、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
(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迴圈,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
(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覆發作。
2、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區域性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治療頸椎病
最常用的神經阻滯方法有椎間孔阻滯和頸部硬膜外阻滯。相應椎間孔加軟組織痛點阻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療效高、簡便、安全、可在門診治療的特點。頸部硬膜外阻滯可採用單次或留置導管連續硬膜外腔注藥兩種方法。所用藥物多為混合液,目前各家配方略有不同,尚難篩選出最佳配方。但混合液中的基本藥物均公認為是區域性麻醉藥和維生素B12,所不同者為局麻藥的種類和濃度之別。急性期患者在第一療程的混合液內可加入激素製劑(氟美鬆或強的鬆龍)。置管連續注藥為每日1~2次;單次注藥可每隔1~3日1次,每5次為一療程,止痛時間隨治療次數逐漸延長,一般平均需4個療程即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六)手術治療
對於以上保守治療無明顯效果的頸椎病,或者對脊髓造成明顯壓迫出現典型肢體症狀的頸椎病則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包括前路手術、後路手術和前後路聯合手術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