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術後第1周
1、正確擺放體位:佩戴支具保護膝關節於完全伸直位,小腿放於枕頭上抬高,膝關節後方墊棉墊以防小腿向後下沉。
2、促進血液迴流: 用力、緩慢、最大範圍屈伸踝關節和足趾。(15分鐘/組,2組/日)
3、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群)等長訓練:大腿肌肉繃緊及放鬆迴圈練習。(>500次/日)
4、N繩肌(大腿後側肌群)等長訓練:小腿用力向下壓所墊枕頭,使大腿後側肌肉繃緊及放鬆迴圈練習。(>500次/日)
5、逐漸開始側抬腿和俯臥後抬腿練習,但不可做仰臥直抬腿練習。(每個方向10-30次/組,2-3組/日)
6、推移髕骨訓練:用手將髕骨向各方向推移。(5分鐘/組,2組/日)
7、負重訓練:支具保護膝關節於伸直位扶雙柺下地逐漸部分負重。
二、術後第2周
1、繼續以上肌肉訓練,休息時仍佩戴支具保護膝關節於完全伸直位。
2、被動活動膝關節:調節支具活動範圍,被動屈膝達90°。(5次/日)
3、主動活動膝關節:被動屈膝達70°後開始主動屈膝達60°,2-3次/日)
4、負重及平衡訓練:支具保護膝關節伸直位,雙腳左右或前後分開站立,在微痛範圍內左右或前後交替移動重心,漸達到先雙腿後單腿完全負重站立。(每個方向5分鐘/組,2組/日)
三、術後第3周
1、繼續以上肌肉訓練,休息時仍佩戴支具保護膝關節於完全伸直位。
2、被動屈曲膝關節達100°,主動屈膝達90°。(支具保護,5-8次/日)
3、勾腿練習:健腿站立,屈曲患腿膝關節用力向後勾小腿。
4、扶雙柺下地行走,調節支具活動範圍0°-60°。
四、術後第4周
1、繼續以上肌肉訓練,休息時仍佩戴支具保護膝關節於完全伸直位。
2、被動屈膝達120°,主動屈膝達100°。(支具保護,10-20次/日)
3、扶拐下地行走,調節支具0°- 70°範圍內活動,逐漸達到0°-100°。
五、術後5-8周
1、繼續以上肌肉訓練,休息時仍佩戴支具保護膝關節於完全伸直位。
2、跨步訓練:支具保護下前後、側向跨步,患腿主動且負重。(30次/組,4組/日)
3、靜蹲訓練:支具保護,背靠牆,雙腳與肩同寬,腳尖及膝關節向正前方,緩慢下蹲,逐漸增加下蹲角度達90°。(2分鐘/次,間隔5秒,5-10次/組,2-3組/日)
4、本體感覺訓練:踩固定自行車,無負荷漸至輕負荷。(戴支具,30分鐘/組,2組/日)
5、被動屈膝0°-130°,主動屈膝0°-110°。(10-20次/日)
6、逐步棄拐戴支具行走,調節支具0°― 80°範圍內活動,逐步達到正常步態。
六、術後9―12周
1、抗阻屈伸膝關節訓練,繼續本體感覺訓練,休息時仍佩戴支具保護膝關節於完全伸直位。
2、單腿半蹲訓練:患腿單腿站立,緩慢下蹲至45°,再緩慢伸直站起。(緩慢、用力控制穩定,20-30次/組,每次間隔30秒,2-4組/日)
3、被動屈膝角度逐漸至與健側相同,“坐位抱膝”屈曲角度與健腿完全相同後,開始逐漸保護下全蹲,但同時行半月板縫合術者要術後半年才能完全深蹲。
4、調節支具活動範圍達0°-90°,戴支具負重行走。
七、術後第4個月
1、主動屈伸膝關節角度基本與健側相同。
2、每日俯臥位屈膝使足跟觸到臀部,持續牽伸。(10分鐘/次)
3、“坐位抱膝”角度與健側完全相同後,開始跪坐練習。
4、去除支具,開始蹬踏練習。
八、術後5個月到6個月
1、逐步全面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
2、繼續強化肌力訓練。
3、逐漸恢復運動,從向前勻速慢跑開始。
九、注意事項
1、肌力訓練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儘量多做,至肌肉有適度酸脹疲勞感後充分休息;關節活動以達到目標角度為主,注重循序漸進(角度、次數、持續時間均應逐步增加)。
2、前三個月去除支具前,除非特別註明或屈膝超過支具調節範圍,訓練時均應佩戴支具。
3、每次訓練前如感僵硬可行熱敷,訓練後即行冰敷15-20分鐘,必要時可增加冰敷次數。
4、康復訓練中的疼痛如休息半小時可基本消除屬正常,如康復時有特殊不適應及時複診。伸膝位支具制動6 周,術後2周開始患肢部分負重,但必須用支具維持伸膝位。四周開始被動屈膝功能鍛鍊,注意以閉鏈式限制 0 b~ 90b的活動範圍。術後 6 周開始主動屈膝功能鍛鍊, 8 周開始> 90b屈膝活動。10周棄支具完全負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