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即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特殊的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屬於消化系統的一種疾病,由於有些人對這兩種疾病了解的不夠清楚,總以為自己是普通腸炎,從而導致了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給治療帶來許多的麻煩。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兩種疾病。
潰瘍性結腸炎,不是癌症的癌症
對於潰瘍性結腸炎,一直有一種說法,稱它為“不是癌症的癌症”,病人頭痛,醫生也頭痛。原因不僅是因為潰瘍性結腸炎會引起腹痛、膿血便、腹瀉等症狀,還因為許多病人經過無數次反覆治療,效果卻不好,很難根除這個疾病。正是因為這個病總反覆無常,所以很多病人最後都失去了信心。
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最重要的不是用多先進的藥,去多高階的醫院,而是自己要有一定能治好病的信心,這才是治好病最首要的條件。當診斷出潰瘍性結腸炎,治療目標是儘快控制炎症,緩解症狀。因此,該病在活動期間需要臥床休息,飲食以易消化、少纖維、高營養為主,但是要注意不要飲用牛奶及乳製品。如果病情很嚴重,就須禁食幾天,並於靜脈輸入營養素,使腸道暫時得以休息。
潰結病人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對每天的腹痛腹瀉習以為常,忽略了其中的細微差別。事實上,每日腹瀉的程度輕重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完全一樣。
輕度病人症狀較輕微,每日腹瀉不足5次。這種情況可以考慮服用中藥,同時結合使用西藥美沙拉嗪、或5-氨基水楊酸、柳氮磺胺吡啶。
重度者每日腹瀉常在6次以上,為水瀉或血便,腹痛明顯伴發熱,熱度可超過38.5攝氏度。一般應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中度者則介於輕度和重度之間,可以使用水楊酸類製劑治療,反應不佳者適當加量或改服皮質類固醇激素。而當急性發作得到控制之後,緩解期的維持治療就顯得極為重要。一般來說,活動期治療不應少於4周,而緩解期治療至少要6個月,維持治療的時間一般不少於1年。
對於藥物治療無效、病變範圍廣泛和發生嚴重併發症者,則需要外科手術治療。
克羅恩病,需要特別關注的疾病
提起克羅恩病,很少有人會認識它,克羅恩病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實際上,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胃腸道疾病。1932年,外國人克羅恩發現並描述了這種病,在1973年,國際上正式將這種病命名為“克羅恩病”。
它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好發於末端迴腸和右半結腸。本病和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統稱為炎症性腸病(IBD)。本病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腸梗阻,伴有發熱、營養障礙等腸外表現。病程多遷延,反覆發作,不易根治。本病又稱侷限性腸炎、侷限性迴腸炎、節段性腸炎和肉芽腫性腸炎。
普通藥物並不能完全治癒克羅恩病,有時,這種疾病常需要進口藥物來治療。治療克羅恩病的藥物有幾種,如氨基水楊酸類藥、糖皮質激素(如潑尼鬆、地塞米松等)和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環孢黴素等),其中最有效的是硫唑嘌呤;可輔助用抗生素(如甲硝唑、喹諾酮類等)、腸道微生態藥和腸道營養藥。
最後可選擇手術切除病變的腸段,但主要是針對克羅恩病的併發症,要非常慎重和嚴格選擇適應證,因為術後複發率仍高,且併發症較多。若能儘早診斷和治療,可有很好的效果,或可長期控制病情的發展。有部分病人常反覆發作並不斷惡化,因此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維持治療,如選擇5-氨基水楊酸、硫唑嘌呤、甲硝唑等。
克羅恩病可能有惡化或癌變的傾向,所以,定期的內鏡隨訪非常重要。
那麼我們該如何鑑定二者的區別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