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治醫師 張志偉

  1、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20例,其中男10例(50% ),女10例(50% ),年齡28~78歲,平均50. 5歲;病程10 d至10年以上不等。年齡分佈特點: 40歲以下6例(30% ), 40~50歲5例(25% ), 51~60歲3例(15% ), 60歲以上(30% ),其中40~60歲8例(40% )。所有病例均為內鏡檢查發現病灶,並通過病理和(或)免疫組化證實。

  臨床症狀因病變部位不同,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腹瀉、肛門墜脹、吞嚥困難、返酸、頭暈等。本組病例無類癌綜合徵表現。山西省汾陽醫院消化內科張志偉

  2、結 果

  2. 1 內鏡下類癌發生部位及大小 20例類癌中除1例(5% )為胃竇部多發性類癌多發外,其餘病例均為單發病變。

  其中直腸10例(50% ),位於距肛緣5~10 cm範圍內,直徑小於0. 5 cm者6例(30% ), 0. 6 ~1. 0 cm者2例(10% ), 1. 1 ~2. 0 cm者2例(10% );胃竇2例(10% ),直徑0. 6~1. 5 cm;賁門、胃底2例(10% ),直徑1. 2~3. 0 cm;胃體2例(10% ),直徑0. 5~2. 0 cm;十二指腸球降部2例(10% ),直徑0. 5 ~1. 2 cm;十二指腸乳頭處2例(10% ),直徑約0. 5~1. 0 cm。

  2. 2 內鏡下類癌形態學表現 20例患者中, 13例(65% )表現為表面光滑或充血糜爛,呈寬基或亞蒂息肉樣的半球形隆起性病變。表面黏膜為淡黃色或黃白色者6例(30% ),紅色4例(20% ),顏色與周圍黏膜相同者3例(15% ),質地多韌或中等。呈腫塊狀突起4例(20% ),其中1例十二指腸球部腫物表面光滑, 3例腫物表面呈結節狀不平,伴有糜爛或潰瘍,質地多硬、脆。

  黏膜潰瘍者2例(10% ),潰瘍底部不平,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披汙穢苔,區域性蠕動消失,質脆,易出血。食管賁門狹窄1例(5% ),質地硬。

  2. 3 內鏡診斷 經消化道內鏡檢查診斷為息肉5例(40% )、胃癌3例(15% )、十二指腸乳頭癌1例(5% )、腫物性質待查2例(10% ),黏膜隆起、潰瘍、糜爛、白色病變性質待查9例(45% ), 4例(20% )患者同時行超聲內鏡檢查, 3例胃體病變起源於黏膜及黏膜下層,為層次不清的低迴聲, 1例胃竇超聲內鏡原診平滑肌瘤, 2年後複查才確診。以上病例均經內鏡活檢或電凝電切術後標本送組織學和(或)免疫組化確診為類癌。

  2. 4 治療 經消化內鏡治療8例,其中5例行內鏡下電凝電切術(病灶直徑0. 5~1 cm), 3例行病灶鉗除(病灶直徑約0. 2~0. 4 cm), 4例患者追加外科病灶切除手術,術後隨訪1~42個月複查內鏡, 5例患者(病灶直徑>1 cm)直接行外科手術治療。

  2. 5 病變浸潤深度 病灶最大直徑<1 cm的患者13例,均無肌層及黏膜內淋巴結受累;最大直徑1~2 cm的患者4例, 1例累及肌層,餘均無肌層及黏膜內淋巴結受累;最大直徑>2cm的患者3例, 2例伴淋巴結或腹腔轉移。

  3、討 論

  類癌好發於消化道,消化道類癌佔全部類癌的80% ~86%,以直腸類癌多見,可發生於消化道各個部位。本病常無典型的臨床症狀及體徵,好發年齡為40~60歲,男女發病無明顯差異性。本組病例以直腸最多,男女發病比例相當,這與文獻相符。而發病年齡見於各年齡階段。

  本組直腸類癌均在距肛緣5~10 cm內,直徑多在1. 0 cm內,治療後均無復發及轉移。直腸類癌生長緩慢,結腸類癌、晚期直腸類癌有較高的肝轉移率及淋巴結轉移率。由此可見對小的黏膜息肉樣隆起應不放棄活檢。本組2例十二指腸類癌發生在Vater壺腹部,而症狀均不明顯,未見梗阻性黃疸。

  胃類癌佔胃腸道類癌的2%,早期可無任何症狀,晚期有上腹部不適、隱痛,與潰瘍病相似。胃鏡檢查可見胃底體有黏膜下結節或胃竇部有息肉樣突起,因腫瘤位於黏膜下,活檢取材要深一些。本組病例中見1例胃竇部多個息肉樣隆起, 1例黏膜區域性隆起,胃體下部腫物1例,而均經深活檢證實。據報道,類癌患者有合併其他腫瘤的傾向。本組有1例胃類癌合併乙狀結腸脂肪瘤。

  因此除區域性腫瘤外,對其他部位也應仔細檢查。本病的診斷常經體檢或手術中發現,其大體形態常呈淡黃色或黃白色者半球形隆起,可作免疫組化檢查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標誌物來診斷。具有類癌綜合徵表現者極少,本組亦無1例表現為類癌綜合徵。

  近年來,由於消化內鏡技術領域的不斷髮展和人們健康體檢意識及經濟水平的提高,使消化道類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的比率得到了提高。消化內鏡結合病理檢查不僅可以觀察腫瘤的部位、大小、形態、質地、活動度,而且能夠確定腫瘤的性質。內鏡下

  類癌形態多呈廣基隆起性病變,有蒂或亞蒂,有黏膜下滑動感,表面光滑或充血糜爛,直徑以小於或等於2. 0 cm多見。少數呈全周型腫塊、侷限性腫塊、不規則潰瘍。當內鏡表現為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變時,應注意與息肉及其他型別的黏膜下腫瘤鑑別,與息肉鑑別主要根據觀察病變表面腺管開口情況,如病變表面的腺管開口發生變化與周圍正常黏膜不一致,呈擴張改變,多考慮為息肉。

  類癌為黏膜下腫瘤,其病變表面的腺管開口與周圍正常黏膜常一致;超聲內鏡高頻探頭能區分胃腸道管壁的各層結構,可根據超聲內鏡特點與其他型別的黏膜下腫瘤鑑別;脂肪瘤在超聲內鏡下常表現為黏膜下層高回聲,間質瘤多為固有肌層低迴聲,而類癌多為黏膜固有層或黏膜下層低迴聲。

  部分類癌浸潤深度也達固有肌層,這種情況超聲內鏡不易鑑別,需通過術後病理確診。術前腫瘤浸潤的深度、周圍鄰近臟器有無侵犯以及周圍有無腫大淋巴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