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主任醫師 董潤之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到晚期的一種轉歸,屬中醫鼓脹病的範疇,歷來視為不治之症。《靈樞・水脹》雲:“鼓脹何為?歧伯日:鼓脹者腹脹身皆大……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金匱要略・水氣》說:“肝水者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明・李梃《醫學人門・臌脹》說:“腹腫大而四肢極瘦者,名蜘蛛蠱。”《景嶽全書・腫脹》說:“少年縱酒無節,多成水鼓……其有積漸日久而成水漬者尤多。腹脹者名為鼓脹以外雖堅滿而中空無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脹。或以氣血積聚,不可介散,其毒如蠱,亦名鼓脹。且肢體無恙,脹唯在腹,故又名為單腹脹。”

  肝硬化腹水與肝、脾、腎三髒有關,因此治療多從這三髒考慮。在側重治肝階段,腹水並不過多。若肝病蝕脾,脾氣受戕,土不制水,則腹水加重,漸至腎氣虧損,則腹水愈為嚴重。從腹水的多少,可測知肝、脾、腎三髒損害的程度。徐老將肝硬化腹水治療分為4法。

  1、治肝法

  此法重在補肝化瘀,消瘕利水。肝氣虛者,黃芪為補肝氣之要藥,可與黃芪皮一起用以增加利水之功,亦可加用連皮茯苓、冬瓜皮等;肝陽不足者,可用附子、乾薑、防己等通陽利水;肝血不足,肝陰虛者,較為難治,血虛血瘀,邪水不化,重在養血和瘀,滋陰利水,可用一貫煎合牡蠣澤瀉散,其中牡蠣、海藻既有軟堅散結之功,又能祛水氣,現多采用鄒良才先生“蘭豆楓楮湯”加減,藥用:澤蘭、澤瀉、黑料豆、路路通、楮實子。

  2、治脾法

  肝病傳脾,腹水增重,面黃虛浮,倦怠乏力,腹脹如臌,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尤甚,尿少、大便不實,苔薄或膩,邊有齒印,脈濡緩。治法補脾運中,但脾虛有積,補中要寓通意,土虛木賊,補虛毋忘和肝,選方用藥,頗費周章,徐老常用歸芍六君湯、《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當歸、芍藥、川芎、白朮、茯苓、澤瀉)為主方,加用澤蘭、益母草等活血利水,著眼肝脾,兼顧血、水,以達扶脾利水,養血和肝之功。

  3、治腎法

  病由肝脾傳人腎,症情進一步惡化,但腎陽虛常與脾陽虛同時兼見。脾腎陽虛者,可選茵陳術附湯為主,加入雞內金、馬鞭草等化瘀洩濁利水。若腎陽虛者,面色咣白或灰黯,怯冷殊甚,腹中脹大,周身浮腫尤以下肢為甚腰膝痠軟,大便不調,小溲少,舌質淡胖,脈沉細,治以溫腎化氣為主,常用方為濟生腎氣丸為主,方中妙在牛膝、車前2味,牛膝除益肝腎補精氣以外,有活血利尿之功,凡瘀血內結,小便不利者,是最佳用品,牛膝亦可配用丹皮,即能化下焦瘀滯,以利水邪;車前子甘寒滑利,滑可去著,而無耗氣傷陰之弊。另在治腎法中有一種特殊的治法,“補下啟中法”。此法源自張景嶽。他在《景嶽全書》中指出:“治水者必先治氣,惟下焦真氣得行,始能轉化,惟下焦真水得位,始能分清。”為腎虛臌脹論治開一法門。臌脹發展至腎氣大傷、真氣涸竭的階段,氣化無權,腹水特別嚴重,證見腹大如甕,臍突尿少,腰痛如折,氣短不得臥,下肢浮腫等。這時腎氣大傷,不得再破其氣,腎水將竭,不可復行其水;攻之則危亡立見,消之亦無濟於事;唯其峻補其下以疏啟其中,俾能開腎關,洩水邪;減緩脹勢延續生機。常用《張氏醫通》啟峻湯意加減用藥:選用附子、肉桂、黃芪、黨蔘、肉蓯蓉、熟地、山茱萸、山藥、茯苓等補真陽行腎氣,力圖使氣得峻補,則上行而啟上,中焦執行,壅滯疏通,中滿自消,下虛自實。若真陰涸竭,亦可用熟地、枸杞、山茱萸、肉蓯蓉、首烏、山藥、龜板等厚味滋陰,育陰化氣。此法雖不常用,實踐中全在審時度勢,靈活運用。

  4、利水法

  臌脹中醫辨證腫屬水,脹屬氣,所以行氣利水是肝硬化腹水的一個重要的治法,需時不用,勢必增生腹水,原因是肝硬化患者都存在小便短少,且利尿效果不好,達不到所期望的目的時,後果多不良。常用方如五皮飲,藥用:陳皮、桑皮、茯苓皮、大腹皮、姜皮、車前子、馬鞭草、澤瀉、益母草、玉米鬚、冬瓜皮等藥亦常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